第三章 白蓮教風雲(第3/5頁)

可惜,他還是低估了王聰兒。王聰兒事先偵察到清軍進攻的計劃,做好了周密的部署,當清軍到來之時,發現起義軍早已準備好。狹路相逢勇者勝,兩軍激戰到深夜,雙方都死傷慘重。由於起義軍拖家帶口,王聰兒決定兵分兩路撤退。清軍窮追不舍,在陳家河一帶,起義軍調轉馬頭,痛擊清軍,殲滅了大量的清軍。

嘉慶非常氣憤,將滿腔怒火發泄到永保頭上,下令將永保逮捕入獄,換上了惠齡。這一戰勝利後,王聰兒感到一絲安慰,這些天來雖然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卻也讓她深深體會到造反大業的艱難。

陳家河告捷不久,四川白蓮教的首領徐添德和王三槐分別在達州和東鄉發動起義。確認此事後,王聰兒決定帶領軍隊進入四川會師。為了擺脫清軍追擊,王聰兒將起義軍分成很多隊,忽東忽西,讓清軍不明所以,被王聰兒牽著鼻子走。沿途,王聰兒劫富濟貧,更多的人加入起義軍。

沒多久,王聰兒就在陜西漢陰與高均德會師,又在鎮安與王廷詔、李全會師。清軍被王聰兒的迂回戰術徹底搞蒙了,疲憊不堪。嘉慶氣得七竅生煙,痛罵惠齡無能。

在鎮安會師後,王聰兒故意作出向北進攻的架勢,結果清軍立即中計,將兵力調到北邊。王聰兒見此,立即帶領主力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渡過漢水。當惠齡趕到漢水邊時,只能對著江水發呆了。

嘉慶徹底對惠齡失望了,立即將他革職,換上陜甘總督宜綿。

王聰兒渡過漢水後,清軍副都統阿爾薩朗慌忙派兵攔截,也許是太慌亂了,阿爾薩朗趕到後,和起義軍激戰,不幸中槍身亡,清軍的前鋒參領和副參領也都陣亡。這一戰,起義軍殲滅清軍健銳營千余人。

此時,四川首領徐添德率領的起義軍正被清軍包圍,處境艱難。王聰兒長槍一指,迅速奔向清軍的後方,對清軍發起了猛攻。面對猝然襲擊,清軍慌忙調轉槍口。看到援軍來了,徐添德的部隊大為振奮,和王聰兒前後夾擊,打得清軍落花流水。

造反是件悲催的事

川楚白蓮教會師將整個反清起義推向了高潮,但高潮往往不是一個好兆頭,因為這往往意味著低潮的到來、敗亡之路的開始。

這次會師在史書上又被稱為“東鄉之會”,十幾萬起義軍第一次聚在一起,真有天南地北兄弟來相聚的感覺。表面上,會師之後,起義軍的力量更加壯大了。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自古造反的人,自劉邦、項羽以來,就是貌合神離。大家本來都是平起平坐的,這個時候誰也不甘心推舉一個最高領導人,然後大家都聽這個領導人的命令。雖然這麽做,無疑對造反大業有利,但人性的特點告訴我們,肯定是誰也不服誰。當王的感覺多好,誰也不想受別人制約。

結果,起義軍首領們商議後,決定用不同的顏色作為起義軍的旗號。襄陽王聰兒和姚之富率領的起義軍用黃色作為旗號。

會師之後,起義軍並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各個首領鬥得相當厲害,各自都想稱王稱霸,至少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王三槐就是因為不堪起義軍高層內鬥,轉而被清官劉清收買。

面對革命火勢的蔓延,嘉慶采取了堅壁清野和訓練團練的策略,給予了起義軍沉重的打擊。團練和鄉勇往往比清廷正規軍還能打,而堅壁清野的政策又讓起義軍缺少糧草來源,與群眾隔絕。

當困境到來時,起義軍並沒有齊心合力,共渡難關,反而互相責備,有人甚至說:“我們四川的事情湖北人攪和個啥,哪兒來的回哪兒去。”這種言論無疑是針對王聰兒的,王聰兒可以受得了這個氣,湖北的起義軍可受不了,離鄉背井可不是為了找氣受,既然在這裏受氣,不如回到老家繼續革命事業!

王聰兒也覺得繼續在四川待下去不是長久之計,起義軍分裂是遲早的事情,幹脆打回家鄉,再闖出一片天,方顯巾幗本色。

出來闖不容易,要回去更不容易。首先是回去的路上布滿清兵,為了分散清兵,王聰兒還是采取了之前的迂回策略。到達歸州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王聰兒和姚之富率領,進攻興山,抵達寶康和南漳,再回到襄陽;一路由王廷詔率領,由東攻遠安、當陽,最後兩軍會師。

其中,夔州是起義軍回湖北的必經之路。王聰兒打算先占領白帝城,沒想到清軍已提前在夔州和白帝城布下重兵。清軍自以為萬無一失,但王聰兒率領義軍突然襲擊清軍的營地,清軍立即還擊。這時,埋伏好的四五千起義軍沖出來,兩軍交火,一直鬥到晚上,起義軍暫時撤退。

到了半夜三更之時,起義軍突然偷襲清軍大營,直到清軍援兵到來,起義軍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