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失敗但不屈服

廣州人自古就有一股血性,清軍失敗之後,他們早就對清軍的無能和英人的霸道極為憤慨,大呼:英國人僥幸獲勝,還真以為中國人軟弱可欺啊!一些被欺負的廣州人發出這樣的喊聲:“英國人焚燒我們房舍,奸汙我們妻子,殺害我們父兄,此仇不共戴天。”

亡羊補牢

這次失敗對道光的打擊是沉重的,天朝上國的美夢第一次被打破。道光自幼接受的是清宮嚴格的家庭教育,祖先們文治武功的故事猶在耳邊,和康熙乾隆等開疆拓土的雄主相比,他有一種沉重的恥辱感。

道光一向把天朝的尊嚴看得比什麽都重,經過這次打擊,一段時間內道光情緒變得低落而消沉。但是他畢竟是愛新覺羅的子孫,接受的家教都是勵精圖治、艱苦奮鬥這些東西。所以,他努力從消沉中振作起來,認真反思這場戰爭。道光對西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們不能期望他總結出什麽深刻的教訓,他意識到戰爭的失敗是由於海防力量的薄弱,這已經不錯了。

海防廢弛的原因是什麽呢?道光有自己的看法:泥守舊制。防護弱是因為多年來一直固守舊制,從沒有改變。所以道光得出結論:要想整頓海防,必先從革除舊制開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道光對沿海各將軍、副都統、督撫、提鎮發出詔諭,要求各海口加強防禦,因地制宜,進行變通,所有戰船上的大炮和槍支,應該有增無減,而且要選擇制造精良、方便實用的武器,而且各路水師要加強訓練。道光要求沿海的督撫根據島嶼進行布防,一切要求都要從實戰出發,不能搞形式主義。

道光還讓奕山根據美利堅的造船圖紙,同時結合英國兵船的式樣,制作一些圖紙,然後將圖紙分發給沿海各省的督撫。

除了加強武器的制造之外,道光還要求各省把水師作為重中之重,提拔一些能幹的將領,淘汰一些不堪勝任的官員。為了訓練一批強有力的水師勁旅,道光節衣縮食,在給英國艱難賠款的情況下,盡量不減少水師的軍費。可以不誇張地說,為了提高國防力量,道光是嘔心瀝血,苦口婆心,希望各級將領能以國家利益為重,矢志報國。

這一切,道光都是在悲憤中完成的,雖然他不是一個出色的皇帝,卻也是宵衣旰食、用心良苦。他所做的這些改變雖然是亡羊補牢,但也確實是力所能及的改革,但這些並不能改變清王朝衰落的命運。清王朝畢竟落後於時代,不懂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更不懂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道光的改革效果並不明顯。

鴉片戰爭以後,道光的禁煙態度依然沒有改變,仍然主張嚴禁。道光雖然態度堅決,但是禁煙的力度已經大不如以前了,沒有誰認真執行。鴉片貿易呈半公開狀態,沿海的一些官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家都怕再次引起戰爭。

1844年,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有兩萬八千六百六十七箱;1846年,有三萬四千七十二箱;1848年,英國輸入的鴉片有四萬六千箱;1850年,達到五萬兩千九百二十五箱。數目如此龐大,而且全是以走私的形式進入中國,與其說是走私,倒不如說是明目張膽地進來的。這對於極力主張禁煙的道光和林則徐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和打擊。

發生在台灣的冤案

《南京條約》簽訂後,璞鼎查強行占領了鼓浪嶼,借口等候清軍釋放英國戰俘。隨後,璞鼎查制造出了“台灣冤案”,誣陷說台灣清軍殺害了英軍戰俘。

事情是這樣的。簽訂條約時,浙江被俘的英軍大多已經釋放,英軍侵略台灣時,有一百多人被台灣軍民俘虜,這些人一直被拘留在台灣。當璞鼎查派人去台灣索要俘虜時,台灣兵備道姚瑩正告英軍使者:在台灣有一百三十多名英軍俘虜,有的已經病死,有的已經按照中國的法律被處死,目前只剩下九個人,再加上因為刮了台風被台灣軍民救起的二十五人,總共有三十四人。

姚瑩將俘虜交給英國使者,使者非常感激,和姚瑩等人在船上飲酒表示歡慶。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一件事,但是使者回去告訴璞鼎查後,璞鼎查非常不滿,聽到有俘虜被殺,他詐稱這些被殺的俘虜都是英國商人,要求清廷將姚瑩和達洪阿正法,並賠償撫恤金給死者家屬。

道光得知此事後,讓怡良前去調查,怡良受耆英指使,故意誣陷達洪阿和姚瑩,制造了一起冤假錯案。

事實上,在鴉片戰爭中,唯一取得勝利的就是台灣這個小島。所以,英國人一直對姚瑩和達洪阿耿耿於懷,恨不得處之而後快。

道光對達洪阿和姚瑩兩人是非常感激的,在清軍一邊倒的失敗中,是他們多少為清廷挽回了一些尊嚴。本來璞鼎查誣陷姚瑩和達洪阿這件事不會引起什麽大的風波,一查就清楚,但由於這兩人是耆英的對頭蘇廷玉和李廷鈺兩人的親信,耆英正好借著這個機會彈劾姚瑩和達洪阿殺良冒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