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國烽煙四起(第2/5頁)

從道光的這些措施來看,他是想解決問題,但是這些措施真能解決問題嗎?我們認真一看,發現很多都是空話,執行起來特別難。道光總不可能天天盯著當地的官府和土司,他們如果勒索,道光如何監督?所以說這些措施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四平瑤民起義

瑤族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湖南、雲南、貴州、廣東等省。他們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語言差別太大,不同地方的瑤族人甚至無法溝通。他們通用的語言主要是漢語和壯語,文字則全部采用漢字。

湖南、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嶺,生活著大量的瑤族百姓。這些瑤民處於半隔絕的狀態,雖然自治程度比較高,但也受到地方官府的管制。地方官當然免不了對他們進行一些勒索,在處理案件的時候免不了會不公平。長期下去,致使積怨爆發,瑤民們拉開了反抗的大旗。

第一次瑤民起義是由一個叫趙金龍的人率領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十九日,湖南永州府江華縣的瑤民趙金龍帶領五百多瑤民起義。這個趙金龍自詡金龍王,號召起義群眾頭裹紅巾作為標志,打殺了四十多個官差。第二年正月初十,永州總兵鮑友智奉命彈壓,這時趙金龍的隊伍已經有一千多人了。

道光接到奏折後,任命湖廣總督盧坤和湖南提督海陵阿進入永州追剿。彝族起義的事情把道光搞怕了,對這種事情他再也不敢掉以輕心,大有如臨大敵、如履薄冰的感覺,他急命廣東廣西兩省的督撫大員一同協助剿匪,這些大員包括李鴻賓、朱桂楨、劉榮慶、蘇兆熊等人。

陣勢是非常龐大的,方法還是老方法,嚴防死堵,防止蔓延。在封建統治者眼裏,造反就像是瘟疫,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防止擴散。

趙金龍面對清軍猛烈的炮火,很快就抵擋不住,棍棒紅纓槍這些中古時代的兵器怎麽抵擋得住火槍大炮?不到一千人的隊伍一下就損失了三百多人。趙金龍只好帶著大家退到大竹山,準備來個戰略轉移,說白了就是逃到廣東連州。可惜前路被清軍堵死,他只好退回五水瑤山,一路上,趙金龍不忘招兵買馬,部隊很快擴展到兩三千人,全是瑤民。

道光又一次不幸地看到事態擴大,戰火蔓延。此時,他想起了久經戰場的羅思舉,羅思舉在平定彝族起義中立了大功,這次也可以用他。羅思舉遂帶領一千精兵,火速趕往湖南。

隨後,道光還從陜西調了五十門大炮、兩百名火槍手到永州。到二月下旬,從外地調往湖南的官兵有四千多人。道光以為,自己的部署已經很嚴密了,匪徒沒有不被剿滅的道理。

二月十四日,湖南提督海陵阿在大雨中率軍向五水瑤山和九嶷山行軍。趙金龍得知了這個消息,挑選了一批瑤民,讓他們偽裝成夫役,為官兵們擡大炮和槍械。擡到一個逼窄的峽谷中時,道路更加難行,夫役們用眼光示意。一時間,夫役們拿起槍支向清軍開火,聽到槍聲,早已埋伏好的起義軍沖了出來。

海陵阿完全沒有料到會中計,他還沒反應過來,副將馬韜已經陣亡。海陵阿回頭,指揮後續部隊,想沖出重圍,不幸也陣亡。清軍大量傷亡,只有少數人逃了出去,槍炮糧食等全部為起義軍所獲。

這次失敗讓起義軍聲勢更加浩大,清軍不敢再輕易進攻,起義軍在江華、藍山、寧遠、常寧等縣縱橫馳騁,毫無顧忌。無奈之下,道光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同時增派援兵,讓貴州提督余步雲帶兵前往湖南。

起義軍仍然在不斷發展,道光忙著從各省繼續調遣援兵支援。隨著湖南援兵的增加,趙金龍的活動也受到限制。為了扭轉不利的形勢,趙金龍兵分三路,主動襲擊清軍。道光得知戰況後,讓清軍把敵人誘到平原開闊的地方聚而殲之。道光的這個策略是不錯的,起義軍都是瑤民出身,長年生活在山裏,最擅長打遊擊戰。如果讓他們分散在山裏是很難剿滅的,只有引誘到平地,才能手到擒來。

效果很快就出來了,三路起義軍中趙福才一路傷亡千余人,趙福才本人也戰死。趙文鳳一路由於不敵,被清軍招撫,一半的人解散。

後來,起義軍退守洋泉鎮,羅思舉率軍包圍洋泉鎮。洋泉鎮易守難攻,外有群山作為屏障,內有河水環繞,城墻是由石頭做成,非常堅厚。羅思舉將洋泉鎮團團包圍,但他並不急於進攻,城墻實在是太堅固了。

三月二十九日,大雨滂沱。羅思舉認為這是進攻的好機會,下大雨,起義軍一定疏於防守。沒想到起義軍防守非常嚴密,羅思舉與起義軍激戰了四晝夜,雙方損失都很大,但還是沒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