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家的祖墳上冒了青煙(第4/7頁)

武德初年(公元609年),李淵開創大唐基業,李唐皇室追尊李昞為元皇帝,而李淵的母親自然也就被追封為皇後。所以從理論上來講,獨孤信就成了三個皇帝的嶽父,而獨孤家族也就成了三個王朝的外戚,可謂榮耀之至。

尤其是他的七女兒獨孤伽羅,也就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後,在隋文帝執政期間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兩人結婚時,楊堅就鄭重起誓:不與其他女人生育子女。獨孤皇後在文化修養方面要高出後宮其他女子,同時具有強烈的政治直覺。當時宮內的侍從稱他們為“二聖”。

有官員曾引用《周禮》,要求官員的妻子都要聽命於皇後。獨孤皇後卻說:“以夫人與政,或從此漸,不可開其源也。”也就是說,她反對女人參政,也不準外戚(自己娘家人)掌握國家大權。她的一個娘家人犯案,楊堅想替他寬恕此人,她的回答是:“國家之事,焉能顧私!” 

北周建立後,已經不在人世的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子李昞承襲了爵位,並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

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李昞就死了,年僅7歲的李淵襲爵唐國公。李淵作為最年幼的世襲貴族,早早地就被卷入了這場皇權交替的輪盤賭。李淵生得風流倜儻、一表人才,而且為人豁達寬容,毫無紈絝子弟的驕矜惡習。

青年李淵具備了成功男人必備的素質,親和力和寬容度,以及由此帶來的好人緣。

憑借良好的人緣,和過人的社會交往手段,這時候的李淵深得楊堅夫婦的歡心。

在獨孤皇後的關愛之下,羽翼將豐的李淵先後做過畿輔地區或西北戰略要地的刺史或郡守。輾轉累任譙(今安徽亳縣)、岐(今陜西鳳翔)、隴(今陜西隴縣)三州刺史。也就是說,隋文帝在位期間,李淵的最高官級也只是達到過地方州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太守)。

在這一期間,李淵對姨夫楊堅的大隋江山是忠心耿耿,並無異心的。頂多只是在夜深人靜睡不著覺的時候,為自己的權力得失做一番權衡和考量。

公元六世紀初,“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在市面上十分流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讖言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其主要功能是為自己臣服的那尊權力大佛找到一個存在的理由罷了。

讖言向來多用於政治鬥爭中,為謀求權力者或已登上權力寶座的統治者造一造輿論,從而收服具有傳統天命觀的民眾,證明其權力的合理性。

讖緯神學在西漢末年的哀、平之際大興,王莽與劉秀就分別利用圖讖、符命,作為“改制”與“中興”的合法依據。在這些事件的推波助瀾之下,到了東漢,讖緯神學更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歷史上神奇的讖言的產生可歸為三類原因:一是官史的粉飾;二是野心家的編造;三是大眾的選擇性記憶。當然,還有部分巧合的因素不可忽略,但是巧合的因素要遠遠小於人為的解釋和放大。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已經43歲的李淵轉任衛尉少卿,是專門掌管京師軍事器械的從四品官員。同時他還兼任一項重要的軍事任務,那就是在隋煬帝二次遠征高麗的戰爭中擔任向東北前線(今遼寧省)運送軍需的監督官員。

對於一個43歲、人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男人來說,李淵獲封的從四品官級,的確算不得什麽,因為李淵還有一個重要身份,皇親,並且是李氏。李淵在隋王朝的兩代帝王心目中,雖然獲得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但始終沒有得到高官顯位的實際權力。

隋文帝楊堅將護身之責交予李淵之手,而隋煬帝楊廣則將戰爭所需軍資交到了李淵的手裏。李淵能夠在帝國謀取到實際利益,無非取決於兩點,一是先人賦予的豪門世族的高貴血統,另外就是與楊氏皇族的母系血親關系。

楊廣即位後,對自己的表弟李淵還算過得去。從小在隋文帝與獨孤皇後身邊長大的李淵,與楊廣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有一些交集。這種交集帶來的是情感上的傾向性。可是對於權力者來說,少年時的情感代替不了權力上的交割。

一次,隋煬帝當眾羞辱李淵是“阿婆面”,李淵的長相是“高顏面皺”,長得像個老太太。皇帝羞辱自己,這讓李淵很是郁悶,回到家中見到夫人更是羞憤難平,話語間,不禁悵然落淚。

當然李淵還沒有脆弱到因為相貌問題而流淚的地步,而是因為他從隋煬帝楊廣的話語裏解讀出了更深層的問題。對於生長於核心政治家族的李淵來說,他對於政治的解讀能力要比其他人來得更為直接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