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桐木人”事件與她的政治底牌(第2/10頁)

但是,這次長孫無忌錯了。

武則天是個善於變弱為強的人,她使用的有效方法,便是收買黨羽。她在宮廷之內,已經收買了大批黨羽,現在,她打算在外廷也建立屬於自己的權力圈子。

很多時候,長孫無忌都會產生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就是他環視朝堂時,就會覺得空無一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他覺得沒有一個人可以對他構成威脅。

造成李唐王朝這一畸形政局的責任,還源於當年太宗皇帝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強臣弱君。英名如李世民者,又怎會想到這一點,或許是他太不放心懦弱的太子了,寧肯把江山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去照應,也不想留下一個各方勢力均衡的班子。

長孫無忌已經忘乎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就算再懦弱的人,也有尊嚴,何況是當今最顯貴的人皇帝。長孫無忌搞的這一套,武昭儀默察於心。她看出了長孫無忌骨子裏的殘忍,也在偷偷地學著他那些構陷政敵的陰謀陽招。日後她在反戈一擊時,用的就是其人之法。

2

在男人的權力夾縫中求生存,武昭儀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也為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寒而栗。她知道,如果要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取得高宗皇帝的信任,並且掌控朝政。

於是,她開始頻繁地同高宗議論朝政,為皇帝指點迷津,鼓勵他一定要樹起君主的權威來。高宗強,自己強;高宗弱,則自己會更弱。

高宗皇帝也開始了頻頻動作,借此平衡各派勢力。首先是封李為司空,讓他與長孫無忌同為“三公”之尊。得到這一榮銜的人,開國以來也寥寥無幾,基本上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這就是一個明白的信號。李將會是他最後一張牌,一張決定勝負的牌。可惜長孫無忌被權勢沖昏了頭腦,並沒有察覺此間微妙的變化。

高宗皇帝執著地認為,自己這個皇帝之所以活得如此憋屈,都是拜長孫無忌所賜。

從自己16歲被立為太子,就一直活在別人的陰影中。先是處於父皇嚴厲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頭當上皇帝,卻又時時刻刻處於舅父為首的顧命大臣的監督之下。雖身為帝王,卻身受重縛,動輒為人所制,既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處理朝政,也不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成為皇後。人生至此,實屬無味。

從此,高宗試圖加強對朝政的控制,以打擊長孫無忌一黨。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七月二十五日,高宗對五品以上官員說:“以前我經常看見你們在先帝身邊議論朝政,有的當面陳情,有的退朝後上書奏事,連日不斷。那時候你們有那麽多事要上奏,難道現在無事可奏了嗎?你們為什麽都不上書言事呢?”

此言一出,不少人都能聽出其中暗含的玄機。那些長期在長孫無忌的權威下戰戰兢兢的大臣們,這麽多年都沒有看到皇帝有所作為。他們看見的朝堂是長孫無忌的朝堂,順者高官顯位,逆者位卑言輕,搞不好就會被誅殺。如此一來,誰還敢越過長孫無忌而與皇帝直接議論國政呢? 

高宗見這樣做沒有任何效果,就換了另外一種方式。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高宗皇帝不動聲色地把宮廷禁軍將領程知節(程咬金)改任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命他率兵討伐西突厥。程知節此時已經69歲高齡,本不應該率軍遠征。但他是長孫無忌的鐵杆親信,高宗這樣安排,目的就是解除他對禁軍的控制權,以便自己能夠安心地和長孫無忌過招。

程知節走後,高宗在朝政中依然無法插手。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有將皇後的廢立作為突破口,以此打破已然形成權力結構,瓦解長孫集團的勢力。

如果廢後之事得以實現,朝臣們就會明白這個朝堂還是高宗一個人的世界,人心才能歸攏。武昭儀此時和皇帝的利益完全一致,也會窮盡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高宗來對抗長孫無忌等人,調走程知節就是武昭儀提出的建議。

剛剛過去的一年,在武昭儀身上發生了太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她用小公主的意外暴斃打擊了王皇後,傷人一千自損八百,這種超越人類極限的對戰方式,對武則天的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

為了安慰表面失魂落魄的武昭儀,高宗又宣布武昭儀的直系親屬可以出入宮禁,使她能得到暢敘家庭之樂,這使武昭儀很感動。多年不見的母親楊氏和姐姐坐著宮車進入後宮,母女、姐妹相見,悲喜交集。她14歲入宮,其間已經16年沒有見面。

姐姐已經守寡,帶著賀蘭氏的一雙兒女一直同年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好不容易能在皇宮相見,也算實現了兒時向母親許下的諾言,一家人能夠在一起享盡榮華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