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告密之風,封住了天下之口(第2/7頁)

權力系統本來就存在著派系之爭,如果面臨全體性的危機時,他們會立刻超越派系,產生緊密的連帶作用。一旦形成在朝黨派,要他們殘害屬於同一官僚社會的夥伴,難免會猶豫不決,這樣就無法達到目的,這也正是武則天不選在職官僚的主要原因。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春末,一個名叫唐同泰的人進宮面見武則天。他突然來到內宮並非前去告密,而是來向武則天報告一個祥瑞之兆。一天傍晚,唐同泰在洛水河邊漫步時發現了一塊紫色的石頭,上面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

武則天從唐同泰手中接過瑞石,細細察看。經過長年河水的沖刷,這枚石頭晶瑩剔透,形同美玉,只不過上面的字體依稀顯出新刻的痕跡。

武則天會心一笑。類似這種石頭,她已接到過好幾件了。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祥瑞的吉兆從各地傳向洛陽,像母雞司晨、桃花冬放一類的綠章青藤早已壓滿了她的書案。在武則天看來,近來祥瑞之兆紛湧叠現,不論是巧合,還是出於人為,它至少預示著朝廷內外改朝換代的民意已蓬勃滋長。

武則天立即將這枚瑞石賜名為“寶圖”,將唐同泰擢升為遊擊將軍。

不久,雍州報告新豐縣東南有座山從地下踴出,於是改新豐縣為慶山縣,四面八方的官員和民眾都發來帖子祝賀。

在這些歌功頌德的胡扯海捧中,卻夾雜了一個不同的聲音。說話的是江陵人俞文俊。

他上書說:“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並,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山變為災,陛下以為慶山,臣以為非慶也。誠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恐禍災至!”

武則天大怒,將他流放嶺南,後被六道使誅殺。其實俞文俊從性別的角度批評太後武則天“女處陽位”,根本沒有分清楚事情的本質。

事實上武則天是以母後的身份行駛母權和攝政權,借助於武力或者暴力,非法剝奪已成年太子或兒皇帝的人身自由與他們應擁有的合法權益,這種做法於情於理都是交代不過去的。如果強行取而代之更是將自己置於被動地位。

大唐仍有不少忠貞不二的臣民,他們雖然無力興兵勤王,但也不會不顧廉恥地完全依附於武則天。

而那些將一己私利看得高於一切的官員們,雖然通過各種形式向武則天表明了自己的忠誠,但如果讓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韙勸武則天登基,他們還是要考慮一下自己將來在這個體制內的生存進退的。

俞文俊是一個儒生。怎麽惹麻煩的又是這些讀書人?武則天實在討厭這些動不動就拿三綱五常說事的讀書人,因為他們總是對“女主天下”的預言提出強烈質疑,說三道四。

原本武則天對儒學並沒有多大意見,怎麽說儒學也算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讀書人愛讀聖人言,她也沒有意見,只要不對她的宏圖偉業構成障礙就不是問題。武則天曾一度求助於儒學尋找她可以在權力世界更進一步的理由,由她親自主持的貢士殿試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舉辦的。武則天必須自己或者是通過她的極親信之人去創造機會和制造形勢。

2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在神都洛陽城南門親自舉行殿試,選拔人才。 

唐朝建國以來,親自面試選拔人才的皇帝,絕不僅僅只有武則天一個。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就親自面試舉人九百人,最後欽點郭侍舉等五人為甲等,令待詔弘文館。

當時面試的形式與殿試差不多,但沒有堅持下去,形成制度。在武則天日後的帝王生涯中,也舉行過科舉考試,但都是由考官主持。武則天親試只有這一次,所以尤顯重要。為了這次殿試,武則天做足功課,提前一年下詔。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做好人才推介,人數不限。

考試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考生雲集神都洛城殿,分八科參考,每科按照慣例策問二至三道。

武則天希望能夠從中選出一些將來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才。她所理解的人才,首先是知識結構要滿足朝廷需要。經過考場的嚴酷篩選後,這些進入官僚體系的讀書人,要很快找準自己的位置。正因為如此,要著重考察忠誠度。武則天不希望自己選拔出來的人才將來成為政治對手。

武則天親自臨考,所問的問題都是一些她所關心和思考的國際國內形勢。詔令一下,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考生湧入洛陽城,科目又多,考試一連持續了半個多月,盛況空前。

武則天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告密工作,利用酷吏壓制政敵;另一手抓官員選拔工作,發現人才,利用人才。最讓武則天頭疼的,就是為女主天下尋求理論依據,也就是尋求儒家義理上的支持。畢竟以太後的身份稱帝,並無先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