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告密之風,封住了天下之口(第3/7頁)

她翻遍儒家典籍,裏面盡是關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一個字都沒有留給女人。武則天對此很是失望,她覺得自己為一個王朝披肝瀝膽大半輩子,可是到最後,她所扮演的始終還是一個配角,不過是戲份足夠多而已。

或許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史學大儒們給武則天定性為“太後重學士而輕儒士”。其實武則天又何嘗不想重視儒學?可那些習慣拿聖賢之言說教的讀書人,始終不願意給她一個上位的理由。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官員家屬拜伏於宮門下要求上書武則天。奏章是為一個叫李君羨的人鳴冤,這是貞觀年間鐵板釘釘的陳年舊案,本來是不值得拿出來炒作的。之所以再度翻案,是因為它所產生的社會效應。

貞觀年間,當時有太白經天現象發生,預示有女主武王將取代李唐。唐太宗李世民很快就將上天的預警鎖定左武衛將軍李君羨的身上。因為李君羨有一個乳名——五娘。李世民先是將“五娘”貶為華州刺史,後又輕信小人之言將他處死。

很多年過去了,李君羨的後人一直活在“五娘”的陰影下。他們跑到這裏來,就為告訴武則天一句話:李君羨當初是冤死的,他是做了您的替罪羔羊。您才是真正的武王,而他只是“五娘”。

 “五娘”不白死,武則天大張旗鼓地為李君羨追復官爵,以禮改葬。這些都是為了告訴天下人——武王當國,君權神授。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皇帝不是出身於肉眼凡胎之人,而是上天派發的。

俗話說,天命不可違。武則天在等待天命降臨的那一刻,讓天下人傾心歸附的天命。在告密如風、酷吏橫行的年月裏,明哲保身、縮肉畏死的臣民越來越多,批評與反對者越來越少。

當然李唐政權的忠誠之士們並沒有喪失殆盡,他們只是不敢再組織串聯起來以權力集團的形式與武則天正面對抗,就是偶有對抗也只是零星個別的小事件。

整個帝國彌漫著阿諛諂媚之風,武則天刻意營造的天降祥瑞、必生新主的時代氛圍已經漸趨漸濃。

為了實現自己的帝王夢想,武則天將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齊頭並進,技術不斷升級。武則天在改革告密受理權之後,緊接著又對推鞫權做出調整。

推鞫權就是審判權,它與告密受理權是整個司法權的兩個組成部分。如果僅有告密受理權的改革,而無推鞫權的改革,恐怖政策無法實施。

在唐初,推鞫權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部分掌握在中書門下手中,具體審判者雖然是大理寺的官員,但遇到大案要案時常有宰相大臣們參與,一同審判。

當案情嚴重到處死犯人時,中書門下具有重新研究的權力。

武則天殺裴炎的時候,宰相等大臣曾與武則天有過激烈的爭論,盡管大臣們並沒有取得勝利,但這種制度仍然存在,至少沒有被明文取消。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武則天決意要大肆誅殺。她不能讓繁雜的審判制度束縛手腳,決意要搬開這個絆腳石。這時候的整個帝國呈現出一種亢奮狀態,這還不算完,還有最精彩的一幕即將上演,那就是重建上古時的明堂。

所謂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廟”,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一般明堂都建於城南,即所謂“布政之宮,在國之陽”。    

也就是說,明堂具有君權和神權的雙重象征,君主借神權以布政,宣揚君權神授。對一個帝王來說,修成明堂,其風光不亞於泰山封禪和開疆拓土。然而自周公建成明堂以來,修建成功的僅有漢武帝劉徹、王莽、光武帝劉秀。

各種史料關於多數君王沒有修成明堂原因的記載語焉不詳。加之“明堂”又頂著儒家理想布政之宮的神聖光環,越到後來附會越多,諸儒對此爭執不休,常令君王是非莫辨,難以決定,修建明堂號稱中國禮制上的天字第一號懸案。

自隋文帝、煬帝至唐太宗、高宗,對此動議多次但最後都不了了之。武則天想到現在要重修明堂會有人反對,那些李唐宗室、前朝舊臣、學問深不可測的名家大儒們,不會輕易通過。

這是一塊試金石,通過就意味著,他們不會反對她稱帝了。武則天想到了結局,但卻沒有猜中開頭。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她的,不是李氏眾人,也不是平日裏與自己大唱反調的異己分子,而是她最為信任的北門學士之首,她一手捧紅的政壇巨星,現任宰相劉祎之。 

3

由皇後到女帝的奪權過程中,每當武則天需要教訓誰,北門學士總會挺身而出。咬人是一門技術活,粗人用牙齒撕咬,文人以道理噬人靈魂。相較而言,後者更讓人感到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