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赤壁之戰裏的周瑜、諸葛亮、張昭

赤壁之戰中,周瑜是個最出色的人物。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今安徽廬江),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從祖景,景子忠都做漢朝太尉的大官,從父尚丹陽太守,父異做過洛陽令。

他從小就精通音樂,奏樂有闕誤,他就回顧,當時歌唱他:“曲有誤,周郎顧。”

二十四歲就在孫策部下,做建威中郎將,領兵二千人,騎五十匹,青年美貌,吳中都叫他作周郎。

和孫策同年。孫堅起兵討董卓,把家眷放在舒,周瑜和孫策友好,騰出一所大房子安頓,登堂拜母,孫策的母親把他當兒子一樣看待。隨孫策攻皖,得喬公兩女,都是國色,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兩人又成了親戚。詩人“銅雀春深鎖二喬”是有根據的,只是時間略差一些,銅雀台成於公元210年,後於赤壁之戰三年。

公元200年孫策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此後他就成為江東武將的首領,孫權十分信任。

202年曹操破袁紹,兵威日盛,寫信給孫權,要求送子弟做質子,謀臣商議不決。周瑜以為一送質子,便受制於人,最多不過落個封侯,有十幾個仆從、幾輛車、幾匹馬的下場。才決定不送質子。

208年曹操入荊州,得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周瑜指出曹操冒險用兵四患:一、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曹操後方受威脅;二、青徐步兵,不習水戰;三、天氣盛寒,馬無藁草;四、北方士眾,不服水土,必生疫病。自請領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擊破曹操。

周瑜部將黃蓋獻計詐降火攻,曹操船艦相連,首尾相接,正好東南風急,黃蓋放船同時發火,延燒岸上營房,煙炎漲天,曹軍大敗。

這一仗,曹操方面號稱八十三萬,孫權只有三萬人,加上劉備、劉琦的部隊也不過五萬人左右,以少敗眾,以弱勝強,在軍事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當時人對周瑜的評論,劉備說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蔣幹稱他“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問”。程普以為“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孫權痛悼他,以為“有王佐之資,雄烈膽略兼人,言議英發”。《三國志》說他“性度恢廓”,氣量很大。

赤壁戰後,周瑜領南郡太守,屯江陵,劉備領荊州,屯公安。劉備來見孫權,周瑜建議留下劉備,以為劉備梟雄,又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不能久屈為人用,要用美人計,替他大造宮室,多其美女玩好,娛其耳目。分關、張各置一方,配備在周瑜等部下,挾以攻戰,大事可定。如割以土地,三人都在一起,恐不可制。議論恰好和魯肅相反。孫權采納了魯肅的政策,為曹操樹敵,為自己結援,也怕劉備制服不了,沒有聽他的話。

由此可見,周瑜和魯肅對聯劉抗曹,在赤壁戰前是完全一致的。在戰後卻有分歧,對聯劉的政策魯肅一貫堅持,周瑜卻主張吞劉自大。這兩派不同的主張,一直反映到以後吳蜀幾十年的和戰關系中,也反映到魏對吳、蜀二國的對外關系。

諸葛亮也是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父親做過太山郡丞,從父是豫章太守。

劉備屯新野,三顧茅廬,問以大計,諸葛亮以為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代,國險民附,善用賢才,只可為援而不可能消滅他。只有荊、益可取。結好孫權,相機北伐,可成霸業。和魯肅的見解,雖然時、地、對象不同,卻完全吻合。

他奉命求救於孫權,用話激孫權拒曹,最後分析曹操兵勢,第一曹操兵雖多,卻遠來疲敝;第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第三荊州人民附操,是懾於兵勢,並非心服;第四劉備雖敗,還有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和江夏戰士萬人,有相當兵力。只要合力破操,便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和周瑜的論調也大體相似。

正如魯肅堅決主張吳蜀聯盟一樣,諸葛亮在蜀國,一直到他死,堅決貫徹聯吳抗魏的方針,主張和吳國和好結援。

在赤壁之戰的反面人物,魯肅的對立面是張昭。這個人物是舊的,但在戲裏卻是新的,添得甚好。

張昭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會寫隸書,治左氏《春秋》,博覽眾書,是個中原學者。漢末避難渡江,孫策任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死,以弟孫權托昭,仍任長史,極被尊重。

在赤壁之戰中,他是個投降派。

《江表傳》說他:“孫權稱帝,大會百官,歸功周瑜。”張昭剛要說話,孫權攔住他,說:“當時要是聽張公的話,現在只好討飯了。”

裴松之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張昭的主張從另一方面說,還是有道理的。他以為張昭原不主張鼎足三分,是主張統一的。由此看來,當時形勢,對吳國的地主、官僚來說,分立有利,但對整個歷史,對當時人民來說,曹操的統一,利益更大。另一面,吳蜀分立,對當時東南、西南的開發,也還是有利的。假使沒有赤壁之戰,孫權降曹,劉備孤軍無援,統一的局面不要等到公元280年,對當時的人民來說,對生產的發展來說,應該是一件更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