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赤壁之戰裏的魯肅

最近上演的新編京劇《赤壁之戰》,替魯肅翻了案,很好。

公元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大會戰。這一仗由於孫權、劉備兩家聯盟,把曹操打敗,定下魏、蜀、吳三國三分鼎峙之局。直到公元280年,西晉平吳,中國才又重新統一。這七十二年的分裂局面是和赤壁之戰直接有關的,這一仗之所以特別受到人們重視,道理也就在這裏。

詩人歌詠:“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詞人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小說家描寫這一戰役,《三國演義》一共一百二十回,赤壁之戰就占了八回。戲劇家把它寫成《群英會》,搬上舞台,成為三國戲中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通過小說和戲文,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魯肅、周瑜、蔣幹這些歷史人物,便有血有肉地保留在廣大觀眾的記憶中,成為人們祖國歷史知識的組成部分,教育意義是很大的。

《群英會》的內容根據《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基本上取材於陳壽的《三國志》,大體上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是,舊戲也有缺點,第一是把孫、劉聯盟的主謀和組織者魯肅寫成老實而無用的老好人,第二把大政治家的諸葛亮寫成妖裏妖氣的老道,第三把言議英發、雅量高致的周瑜寫得過於褊狹局促,第四把當時傑出的軍事領袖曹操寫得很容易上當受騙,糊塗得可笑。總之,在描畫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方面,都不很恰當,不很符合歷史實際的。雖然小說也罷,戲劇也罷,都不等於歷史,可以容許有虛構、假想成分,但是,既然是歷史小說、歷史戲劇,取材比較符合歷史實際而又能夠增加政治意義和藝術氣氛,怕畢竟要好一些吧。

新的《赤壁之戰》首先替魯肅翻了案。

魯肅字子敬,是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的大地主,生下來的時候父親就死了,由祖母撫養成人,年輕時就當家做主,這時正值漢末大亂,他散財結士,人緣很好。錢不夠就“摽賣田地”,賑濟窮人。由此可見他年輕時就是一個有主意的人。

周瑜做居巢(今安徽巢縣)長,帶幾百人到東城拜訪魯肅,要求接濟軍糧,雖然魯家的田地已經賣了不少,但還存著兩囷米,一囷三千斛,魯肅隨便指著一囷送給周瑜,周瑜很驚異,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指囷相贈”的故事很出名,這件事也表明了魯肅不但有主意,而且是有決斷的人。

袁術兵勢強盛,請魯肅做東城長。魯肅看出袁術不成器,成不了事業,便攜帶老弱,率領百多個青年勇士南到居巢投奔周瑜。周瑜介紹魯肅給孫權,魯肅指出當時形勢:一、漢室不可復興;二、曹操力量壯大,消滅不了;三、只能鼎足江東,看形勢發展做打算。孫權極為器重,送他母親東西,安下家業,依然像過去一樣富足。由此可以知道,他不跟袁術跟孫權,看出漢朝必然崩潰,曹操必然代漢的前途,不但有主意,有決斷,而且是個有見識的政治家。

公元208年,荊州劉表死,雖然孫劉兩家有世仇,魯肅建議吊喪,觀察形勢。這時劉備失敗,寄寓荊州。他認為如劉備能和劉表二子團結一致,便該和劉備結盟,共拒曹操,如情況相反,另作打算。還必需先走一步,免得被曹操走到前頭。不料魯肅才到夏口,曹操已向荊州,魯肅連夜趕路,才到南郡,劉表子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正沒辦法,魯肅乘機勸他和孫權聯兵共同抵抗曹操。劉備很贊成,派諸葛亮做代表到孫權處商議軍事,魯肅的目的達到了。由此可見魯肅在曹操取荊州之前,已經定計,和劉備結成軍事聯盟,並且還努力爭取時間,和曹軍賽跑,雖然沒有能夠阻止劉琮投降,卻及時地爭取了劉備,在戰略上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主動。在赤壁戰役中,他是一個決策的人物,是堅決主戰派的首領。

魯肅回來復命,曹操聲言東下,來信恐嚇,孫權的謀臣都主張投降,只有魯肅反對。這時周瑜出使鄱陽,魯肅勸孫權追還周瑜,拜為都督,魯肅作贊軍校尉(參謀長),大破曹操。

劉備要求都督荊州,魯肅極力勸說孫權,指出力量對比:江東不如曹操;曹操初占荊州,還沒有鞏固;正好讓劉備占領,安下家業。這樣,曹操多一敵人,自己卻多一盟軍,最為上策。雖然,孫劉兩家也有矛盾,但畢竟是次要的。這是在當時具體形勢下,最有遠見的策略;假如說,前一階段魯肅聯劉拒曹是三國分立的第一步,那麽,借荊州就是奠定三分之局的第二步。

分析漢末形勢和魯肅的階級出身,可以看出江東群臣中,武臣主戰的道理。

第一,在漢末農民大起義,到處都圍攻地主莊園的軍事鬥爭中,各地的大地主為了保全自己的家業性命,都組織了武裝力量,散財結士,把中小地主和青壯年農民、佃客用軍法勒為部曲,和起義軍對抗。在軍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支持不了的時候,就投奔更大的軍事首領,求得庇護。三國曹操、劉備、孫堅父子等是當時最大的軍事首領,他們的部將大都是帶有部曲的地主武裝首領。部曲的給養由賞賜的奉邑供應,一般的情況下是由子孫繼承的。謀議之臣情況不同,帶著家族門客,卻不一定都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