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曹操

一、談的意義

這些天來,一碰見人就談曹操,大家興致很高,甚至在會場上、會前、會後、中間休息的時候,談的都是曹操。有的說他是好人,有的說是壞人,也有人說一半一半,一半好人,一半壞人。議論很多,文章也不少,人人各抒己見。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有了談曹操這樣一個好題目,學術界也在百花齊放了,春色滿園關不住,好得很。

好人壞人的爭論,不只是曹操,歷史上許多人物都有。不只是大人,小孩子也有。小孩看戲,紅臉白臉上場,故事沒看懂,先問這是好人壞人,弄清楚了再決定喜歡哪一個。有些劇中人,憑臉譜可以信口回答,但是一問到曹操,就不是那麽簡單了。

歷史上著名人物很多,數不清,也記不清。有些人物盡管大,但是人們還是不熟悉。曹操可不一樣,名氣最大,從北宋一直到今天,數他的熟人多,從小孩到大人,從城市到鄉村,只要聽過故事看過戲的,誰都認得他那副大白花臉。風頭最足,挨罵也最久。“說曹操,曹操就到”這句話,在哪兒都可以聽到。

記載曹操事跡的書,主要是《三國志》,但是看的人不很多。自從北宋的講史,說三國故事,元明以來的《三國演義》,清朝後期的三國戲流行以後,曹操便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了。印刷術和戲劇事業發展了,識字的人看小說,不識字的人看戲,通過這些,廣大人民吸取了有關祖國發展的歷史知識。文學家和藝術家們逐步地塑造成功現代舞台上的曹操臉譜,使得曹操這一名字在群眾語言中有了特定的含義。

描寫曹操的小說、戲劇,成功地影響了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愛憎又反回來影響了小說、戲劇,這種不斷的反復影響,曹操在人民群眾中成為定型的人物——壞人的典型。說也奇怪,盡管壞,卻並不討人厭,人們喜歡看曹操的戲。

我們的祖先罵了曹操一千年,如今,我們卻來翻案。

這個案不大好翻,因為曹操有悠久的深遠的廣大的群眾基礎,小說和戲文已經替他定了型,換一個臉孔,人家會不認得,戲也不好演。譬如《捉放曹》這出戲,曹操如改成須生出場,便只好和呂伯奢痛飲三杯,對唱一場,拱手而下,沒有矛盾了,動不得武,殺不得人,還成什麽《捉放曹》?

不好翻則不翻之,亂翻把好戲都翻亂了,要不得,我看,舊戲以不翻為好。況且,何必性急,曹操已經挨了一千年的罵,再多挨些年,看來也沒有什麽不可以。而且,還有一個辦法,唱對台戲,與其改舊戲,何如寫新戲,另起爐灶,新編說曹操好話的戲,新編我們這個時代的曹操戲,有何不可?

另一面,說不好翻,也好翻。我們需要一本好歷史書,歷史上有許多許多問題都需要翻案。應用新的觀點,從歷史事實本身,重新估價曹操在歷史上的地位,肯定他在歷史上的作用,研究曹操,研究三國時代的歷史,發表些文章,寫些書,逐漸改變人民群眾對曹操的看法,不也就翻過來了?

再過些時候,舞台上的曹操也會跟著起變化,我相信會是這樣的。

從曹操這個人物的重新評價開始,將會引起歷史上其他人物的重新評價,從討論曹操這個人物開始,將會引起人們對祖國歷史的學習興趣,那麽,為什麽不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