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統一的努力

從秦到漢末,四百多年時間,全國的經濟中心是中原地區。不論是農業生產、水利、蠶桑、冶鐵等方面,都占全國較大的比重。由於經濟的發展,文化水平也相應地提高,講經學的、文學的、藝術的人才薈萃,漢末的鄭玄、盧植、蔡邕、管寧、邴原等人都是門徒千百數,他們所住的地方,都成為一時的學術中心。政治中心如洛陽、長安、鄴、許都在北方,集中了全國各方面的人才。

東漢後期的政治局面,是以皇帝為中心的統治階級內部的兩個集團的互相傾軋。一個集團是宦官領導的,有些寒門的地主階級分子在他們的周圍,極盛時連名門的人也鉆進去了。另一個是地方豪族、名門和太學生,名望高,人數眾多,卻沒有軍事實力。曹操、袁紹、袁術等人都參加了後一集團。袁紹、袁術家世顯貴,是名門豪族,號召力量很大,曹操的家世雖然有人作官,卻因為出自宦官,算不得名門,有點寒傖,擡不起頭。名門豪族有政治威望,有的要自立門戶,有的勉強敷衍,不肯和他合作。以此,曹操有了軍事實力以後,便有意識地打擊當時的名門豪族,扶植培養寒門子弟和中小地主,作為他依靠的力量。

曹操的軍事力量,主要的是他自己的部曲。公元189年他東歸到陳留,散家財,合義兵,陳留孝廉衛茲也以家資幫助,有兵五千人。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名將都是他的親戚、子弟。其次是各地地主的部曲,如李典從父乾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呂虔將家兵守湖陸,許褚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堅壁,這些地主都是和黃巾作戰的,打不過就投奔到武裝力量較大的曹操這邊來。部曲戰時從征,平時的給養得自己想辦法,不歸郡縣管轄,稱為兵家。另一支較大的兵力叫青州軍,是把黃巾軍改編的。跟他打了二十多年仗,220年曹操死,青州軍驚惶失措,以為天下又要大亂了,打起鼓來就向東開發,回到老家去,差一點出亂子。

總之,曹操的軍事力量是以部曲為主組成的,部曲首領都是地主,數量最大的是中小地主。

吳、蜀的情況也是一樣。

吳、蜀地區和中原相比,是比較後開發的地區。從漢武帝以後,這兩個地區的經濟情況在逐步上升。黃巾起義以來,中原殘破,中原人士成批地流亡到南邊來,人力的增加和生產技術,文化、學術的傳播都促進了這兩個地區的發展。東吳開發山越地區,政令直達交州,有海口,發展對外貿易;劉蜀安定後方,取得少數民族支持,屯田前線,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在經濟上文化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站得住腳了。

這樣,曹操統一的努力,就遭遇到極大的阻力。打了三十年仗,只能夠完成部分的統一事業。

中原地區的農民是渴望統一的,不但是為了安定的秩序和正常的生產,也為的是不打仗了,可以不服兵役,可以減輕軍事供應負擔。上層的文官謀士是要求統一的,不但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對他們來說,統一也只會帶來好處。部曲主是堅決主張統一的,統一了會更壯大自己的隊伍,提高地位,有利於部曲的給養。農民、豪族、官僚、武將雖然彼此間的利害不同,但是對於統一的要求是一致的。

吳、蜀的情況正好相反,換了一個新主人,當地的農民已經有了比較安定的生產環境。部曲主則堅決反對統一,因為統一的結果將使他們喪失部曲和分地,將使他們送家小到曹操那兒作抵押,離開故鄉故土。吳、蜀的統治者也是一樣,失去統治地位,聽人安排。只有一部分從中原來的文士官僚們,他們在哪兒都做官,投降了還可升官封侯,因之,他們是主張投降的,但數量很少,形成不了一種強大的力量。

曹操努力統一全國的事業,雖然得到中原地區人民的支持,但是,面對著吳、蜀的堅決抵抗,終於不能成功。

盡管曹操不能及身完成全國統一事業,但是,他畢竟在他所統一的地區做了不少好事,不但安定了秩序,也促進了生產,繁榮了文化,推動了時代進步。

和袁紹相比,袁紹是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曹操正好相反。袁紹寵信審配、逢紀等人,這些有權勢的人拼命搜括,鄴破時,這些家都被抄家了,家財貨物都以萬數。曹操指責袁紹:“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他制定制裁豪強兼並之法,並規定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棉二斤。其他的不許擅興發,責成郡國守相檢察。百姓很高興。

曹操安定冀州的例子,說明了他在中原地區的基本措施。當時農民從大地主的兼並下解放出來,有了定額的租賦,無論如何,比之過去代出大地主租賦,郡國守相要什麽就得供應什麽的情況,是不同了,這對於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