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這個歷史劇中的人物都是實有其人的,所涉及各個人物的故事也都是有文獻根據的,沫若同志盡可能忠實於歷史,做到無一字無來歷,無一事無出處。通過藝術手法,把武則天這個歷史上的偉大政治家的形象更加強化、集中,和現代人見面了。

《武則天》歷史劇的主要根據是舊、新《唐書》有關武則天的記載,和裴炎、程務挺、徐敬業、駱賓王、上官婉兒、明崇儼等人的傳,參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全唐詩》《駱賓王集》等書。

關於裴炎和徐敬業通謀,裴炎又陰謀在成功以後自己做皇帝,這一故事也是有出處的,唐張文成《朝野僉載·卷五》:

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欲反,令駱賓王畫計,取裴炎同起事。賓王足蹈壁靜思食頃,乃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教炎莊上小兒誦之,並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訪學者令解之,召賓王至,數啖以寶物錦綺皆不言,又賂以音樂女伎駿馬亦不語。乃將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說自古大臣執政多移社稷,炎大喜。賓王曰,但不知謠讖何如耳?炎以謠言片火緋衣之事白,賓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與敬業等合謀,揚州兵起,炎從內應,書與敬業等合謀,惟有青鵝字,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則天曰,此青字十二月,鵝者我自與也。遂誅炎,敬業等尋敗。

司馬宣王即司馬懿。這段故事司馬光是看到的,收在《資治通鑒考異》(1)裏,但他不相信,認為“此皆當時構炎者所言耳,非其實也”。不管怎樣,當時有過這樣的傳說,則是可以肯定的。

關於裴炎這個人的評價,除了兩《唐書》以外,明朝末年人王夫之《讀通鑒論二十一》說他:

自霍光行非常之事,而司馬懿、桓溫、謝晦、傅亮、徐羨之托以仇其私。裴炎贊武氏,廢中宗,立豫王,亦其故智也。不然,惡有嗣位兩月,失德未彰,片言之妄,而為之臣者遽更置之,如仆隸之任使乎?炎之不自揣也,不知其權與奸出武氏之下,倍蓰而無算。且謂豫王立而己居震世之功,其欲僅如霍氏之乘權與懿、溫之圖篡也,皆不可知。然時可為則進而窺天位,時未可,抑足以壓天下而永其富貴。豈意一為武氏用,而豫王浮寄宮中,承嗣、三思先己而為捷足也哉!其請反政豫王也,懿、溫之心,天下後世有目有心者知之,而豈武氏之不覺耶?家無甔石之儲,似清;請反政於豫王,似忠;從子伷先忘死以訟冤,似義。以此而挾滔天之膽,解天子之璽紱,以更授一人,則其似是而非者,視王莽之恭儉,誠無以過。而武氏非元後,己非武氏之姻族,妄生非分之想,則白晝攫金,見金而不見人,其愚亦甚矣。

不只是這些主要人物和故事有出處,連次要人物也是有根據的,如劇中的趙道生殺明崇儼,見《通鑒·卷二〇二》,洛陽的宮殿名稱是根據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