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武則天的看法。

我認為武則天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從她參與政權到掌握政權的五十年中,繼承和鞏固並且發展了唐太宗貞觀治世的事業,足食安民,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發揚文化,為下一代培養了人才,下啟唐玄宗開元時代的太平盛世,就唐朝前期歷史說是個承先啟後的人物,就整個我國歷史說,她也是封建統治者中的傑出的人物。

不說別的,單就她在位時期,文獻上還沒有發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的記載這一點來看,和歷史上任何王朝,任何封建統治者統治時期是有所區別的。這一點說明當時的人民是支持她、愛戴她的。宋朝人修的《新唐書》罵她罵得很厲害,但是,宋祁在大罵之後,也還是不能不說一句公道話,“僭於上而治於下”。從今天來說,僭不僭不幹我們的事,“治於下”三個字卻是武則天的定評,我看,評論武則天要從這一點出發,也就是從政治出發。從她當時對百姓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出發、她對生產的作用是推進還是阻礙出發。

武則天在殺裴炎、程務挺,平定徐敬業以後,曾經召集群臣講過一次話,這番話實質上是對她自己的評價。她說:“朕輔先帝逾三十年,憂勞天下。爵位富貴,朕所與也。天下安佚,朕所養也。先帝棄群臣以社稷為托,不敢愛身而知愛人。今為戎首者皆將相大臣,何見負之遽乎?且受遺老臣伉扈難制,有若裴炎乎?世將種,能合亡命,有若徐敬業乎?宿將善戰有若程務挺乎?彼皆人豪,朕能戮之。公等才能過彼,則蚤為之,不然,謹以事朕,無自悔也!”這番話明朝末年人李贄逐段加以批點,“憂勞天下”,批“真”!“天下安佚,朕所養也”,批“真”!“不敢愛身而知愛人”,批“真”!從當時情況看來,武則天這段話確如李卓吾所批的都是真話。

反對她的是些什麽人呢?是一部分老臣宿將和勛貴子孫,她做了皇帝以後呢,是一部分唐朝宗室。她曾經兩次大規模殺人,殺的就是這些人,政治上的反對派。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激烈鬥爭中,武則天是很堅強果斷的,她消滅了所有反對她的官僚和貴族,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兒子、女婿、孫子、孫女和孫女婿,不止殺李家人,也殺武家人。道理很簡單,不殺這些人,這些人就會推翻她,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沫若同志的劇本通過太子賢、裴炎等人和武則天的鬥爭,很突出地闡明了這一歷史情況。

她殺了不少李家人,還曾經把第三個兒子英王哲從皇帝寶座攆下來,廢為盧陵王,幽禁在房州十五年,照理說這個兒子應該恨她了,但是不然。705年的宮廷政變,武則天下台,盧陵王做了皇帝,是為唐中宗。同年武則天死。景龍元年(公元707)二月唐中宗下詔把諸州紀念他重做皇帝的中興寺、觀,一律改為龍興,並禁止說他的再次做皇帝是中興。《唐大詔令集·一一四》載他的詔書說:

則天大聖皇後思顧托之隆,審變通之數,忘己濟物,從權禦宇,四海由其率順,萬姓所以鹹寧,唐周之號漸殊,社稷之祚斯永……朕……事惟繼體,義即纘戎……中興之號,理異於茲,宜革前非,以歸事實,自今以後,更不得言中興。

表揚武則天在位時忘己濟物,萬姓鹹寧,他是繼承武則天的統治的,不能說是中興。豈但不恨,還十分尊重呢!當時還有人建議“神龍元年(公元705)制書,一事以上,並依貞觀故事。豈可近舍母儀,遠尊祖德?”意思是說705年的命令規定政治措施都要學貞觀時代,也就是廢除則天時代的成規,這是不對的。怎麽可以把近時母親的行政作為拋棄,去學習遙遠的祖父呢?中宗很贊成這個意見,寫信表揚。由此看來,則天時代的某些政治措施是和貞觀時代有所不同的。她根據時代的進展,規定了自己的政策方針。

不止她的兒子,以後唐朝的歷代皇帝也都對她很尊重,沒有說過什麽壞話。

同樣,唐朝的大政治家如陸贄、李絳都對她有很高的評價。陸宣公《翰苑集·十七·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說:

往者則天太後踐祚臨朝,欲收人心,尤務拔擢,弘委任之意,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得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輒試。其於選士之道豈不傷於容易哉?然而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說她善於用人,嚴於課責,不但當時稱為知人,還培養了下幾代的人才。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把唐太宗和武則天並舉,要當時皇帝“法太宗、天後英邁之風”。李絳也說她用的官雖然稍微多了一些,但“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指出開元時代的名臣大多是她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