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和馬謖

我國歷史是無比豐富的寶藏,其中包括有成功的經驗,也包括有失敗的經驗。

只有書本知識,缺乏或者沒有生產、階級鬥爭知識的知識分子,是半知識分子。這種人的特點是不從具體出發,不聯系實際,誇誇其談,賣弄書本上的知識,嘩眾取寵。等到一接觸實際,用書本知識生搬硬套,根據主觀的願望、想象去改變客觀的實際,結果沒有一個不摔跟頭的,結果不但害了自己,還害了別人,害了國家。

這裏舉趙括和馬謖兩個例子。

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將,公元前270年,秦攻韓,圍閼與,趙救韓,趙奢大破秦軍,立下赫赫的戰功,賜號為馬服君。

十年以後,公元前260年,秦軍又大舉攻趙,趙國派老將廉頗拒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二十裏王報村)。廉頗看到秦軍攻勢兇猛,便下令堅守,秦軍挑戰,廉頗也不肯應戰。廉頗富有軍事經驗,決定堅壁固守,等到秦軍士氣疲憊,再找秦軍的弱點進攻,這個主張是完全正確,符合雙方實際情況的。秦軍看到這種形勢,不能取勝,便派間諜造謠說,秦軍最怕的是馬服君的兒子趙括,此人為將,秦軍必敗,趙王聽了,便召回廉頗,派趙括做拒秦的大將。

趙括小時很聰明,學習兵法,說得頭頭是道,沒有人能超過他。有時候和他父親辯論,趙奢也說他不過。趙奢很不以這個兒子為然,對老婆說:打仗是有關生死存亡的大事,可是趙括說得那樣輕易,今後趙國不用趙括作將軍倒也罷了,如用作將軍,破趙軍的一定是他。趙奢死後,趙括的母親牢牢記住這番話。

趙王用趙括作大將,大臣藺相如已經病重,極力反對,對趙王說:你用虛名使趙括為將,正像要鼓瑟卻把弦和瑟柱用膠粘合了。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的書傳,只有書本、理論知識,卻不會在實踐中運用、變化,萬萬不可。趙王不聽。

趙括的母親也堅決反對,對趙王說趙括不可為將,理由是趙奢為將時和將吏團結得很好,所有賞賜都分給軍吏士大夫,受命以後,不問家事。現在趙括呢?受命以後,威風得很,會見諸將,諸將不敢仰視,大王賞賜的金帛,都收在家裏,成天買田產、房子。你看他比得上他父親嗎?父子兩條心,請你不要讓他帶兵。趙王說,你別管,我的主意打定了。趙括的母親便提出,你一定要讓他去打仗,打了敗仗,可不要連累我。趙王答應了。

趙括一到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的戰略、軍令,換了領軍大將。秦將白起知道了,便派出一支奇兵,假裝敗走,卻從後方斷絕了趙軍的糧道,把趙國大軍切斷為二,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軍糧斷絕,士卒挨餓,趙括只好親自帶領精軍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軍大敗投降,白起下令把趙軍一律坑殺,趙軍前後損失四十五萬人,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的母親因為有言在先,沒有因為兒子軍敗被殺。

另一個例子是馬謖,京戲裏演的《失街亭》,就是他的故事。

街亭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北,地勢很險要。

蜀建興六年(公元228),諸葛亮率兵出祁山攻魏,軍威很盛,天水、南安、安定諸郡都響應蜀軍,蜀軍先鋒是馬謖,魏遣大將張邰拒戰。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才器過人,喜歡談論軍事。建興三年諸葛亮進軍雲南,馬謖建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光用兵力消滅對方,不只不人道,而且軍退之後,雲南人民又會起來反抗的,主要的要做到使南人心服,才能鞏固後方。這意見很對,諸葛亮很重視。對孟獲的戰爭就是根據這個策略解決的。但是劉備卻看出馬謖的弱點,臨死前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要注意。諸葛亮不以為然,用馬謖做參軍,和他談論軍事,有時談到天亮。

街亭之役,軍中都認為大將魏延、吳壹等有戰爭經驗,該做先鋒。諸葛亮不聽,以馬謖為先鋒。這年馬謖三十九歲。

馬謖沒有戰爭的實際知識,也沒有指揮軍隊、臨機應變的經驗,自以為精通兵法,不聽諸葛亮所指授的軍事措施,率軍搶據街亭山頭,遠離水道,軍令前後不一,舉措煩擾,副將王平據理力爭,也堅決不聽。魏將張邰率軍隔斷了蜀軍的水源,四面包抄,蜀軍大敗,只有王平所領千人,整頓部隊,大擂戰鼓,張邰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領軍徐徐而還。這一仗打敗了,諸葛亮進無所據,只好退軍回到漢中。追究戰敗責任,按軍法把馬謖殺了,諸葛亮十分痛惜,哭了一場,軍士們也禁不住哭了。

這兩件事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教訓,趙括和馬謖都是好人,不是壞人,他們的主觀願望都是要辦好事情的。卻吃了主觀主義的虧,吃了教條主義的虧,自以為是,光憑書本知識、理論知識,不顧客觀形勢,不聽有實踐經驗人們的勸告,結果是摔了大跟頭。這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空談因而失敗的教訓,知識分子不聯系實際,結合實際的教訓,知識分子缺乏實際鬥爭經驗,光憑書本上的理論,自以為是,因而失敗,害己、害人、誤國的教訓。時間雖然隔得很久了,今天來重溫這些教訓,看來還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