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世凱的朝鮮發跡史(第4/5頁)

總之,在外人看來,袁世凱在朝鮮是很風光的。他也有了獨輪車,所謂春風得意有人參,獨輪車上抱美人,是也。

但誰也不知道,這個時候的袁世凱是不快樂的。他很不快樂。

袁世凱的人生瓶頸

因為這一切不是他想要的,準確地說他想要的不止這些。

在朝鮮期間,袁世凱不停地向主管他的國內領導打報告,要求回到清國溫暖的懷抱,但沒人理他。

沒理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袁世凱的工作業績實在太突出了。他能搞定日本人,就讓他繼續搞定。一來二往,袁世凱相信:如果沒有什麽意外的話,他就可以在朝鮮養老了——領導賞識你,沒有辦法啊。

前幾年我曾在一個自稱是職場大師的講座裏聽到這樣一個觀點,當時覺得很新鮮:如果你是某個部門或者某項業務的領導,工作不能做得太出色,否則你的上級就會認為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來替代你,你也就很難有再升遷的機會。

當然,這位“大師”的觀點是不對的。因為他只看到了表面和眼前,所以顯得比較小家子氣。他一定還不知道有另外一種觀點:做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

既然你都是什麽方面的領導了,就別老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生怕別人割了你幾壟麥子。事實上當領導的不光要能力突出,紮實肯幹,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手和放權,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否則您很快就是袁大人的知音了。

袁世凱的苦惱正是來源於這個。由於國內方面遲遲不找人來替換他,他就只能永遠待在朝鮮的職位上。

如果主管袁世凱的這位領導的記憶能力足夠好,他一定能夠想起袁世凱是哪年被派到朝鮮的——那是在遙遠的13年前。13年!那時候的袁世凱還只有一個老婆,他滿腔熱血,劍在匣中鳴,他以為去朝鮮只是去打一架,順便觀個光,很快就會回來,沒想到卻是一張十幾年的單程車票。

我愛這個地方嗎?不愛。我想念家鄉嗎?想念。我能回到國內嗎?不能。

我已經35歲了,我已經在這個窮鄉僻壤服務了13年,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我在朝鮮的事業還是官職,它們都已經達到了頂峰,朝鮮國王是不會把他的王位讓給我的。在這裏我是老大,但是回到清國,我連上朝的資格都還沒有!作為一個中年胖子,我的事業曾經輝煌過,但現在它遇到了很大的瓶頸。我需要新的舞台,我需要人生和事業的突圍。我的興趣愛好不是通商,也不是通奸,而是——帶兵。去帶真正的兵!

除了想繼續升官,袁世凱急切希望回到國內還有更加復雜的原因。

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清國的近代工業發展起來了,加上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清法戰爭中清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實際勝利,此後朝廷也一改鴉片戰爭以來的懦弱之風,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政治和外交攻勢,在國際上重振聲望。這時美國剛打完南北戰爭不久(1865年),德國也剛完成完全的統一(1871年),全世界都在炒作“清國威脅論”,西方報紙甚至認為當時世界真正的強國只有四個——英法俄和大清帝國。

但是十幾年來,袁世凱已經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在表面的繁榮和強大之下,清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內憂當然是朝政的腐敗,而從外患來說,頭一個威脅就是日本。他已經跟日本人打了十幾年的交道,沒有人能像他那樣能深切地感受到日本這個鄰居的陰森與可怕。

很顯然,未來的大清國需要一個有鐵腕手段的軍政人物,需要一種尚武之風,一種血性精神。

這就是袁世凱當年放棄科舉的理由,當時他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而現在,袁世凱的感受更加強烈了。

“有些鳥兒畢竟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翼太豐滿了”,袁世凱雖然不會知道《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這句經典台詞,但在他看來,他就是那個拯救未來大清國的人。為了實現理想,他必須先回到國內,成為一個真正掌管兵權的將領!

袁世凱最開始的辦法就是——請示。他不停地向那位主管他的領導請示報告,請求調回國。各種理由,鍥而不舍,對於連一個鄉試都沒有考過,好歹能把字寫工整的袁世凱來說,這實在是很痛苦。

1888年,袁世凱又專門寫了一篇很長的報告,要求離任回國,再一次遭到無情的拒絕。從這之後,他似乎已經絕望了。不再寫報告,也不再吵鬧,安心地在朝鮮住了下來,找了三位姨太太,每天喝酒戲花,偶爾寫個詩或者家書日記什麽的,記錄一下失落的心情。在一個個下著雨的早晨,袁世凱大人駐足低矮窗前,遙望帝國的方向,他想回國——可是他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