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安東淪陷,日軍史上首次跨過鴨綠江

瘋狂的日本陸軍統帥:山縣有朋

前面的講述中我們已經了解了清日海戰的過程,接下來要講述的,將是時間跨度更長的陸戰。按照我的習慣,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清日在陸軍方面的兵力對比。

兩國陸軍兵力的總人數前面已經介紹過,日本常備軍7.5萬,其中包括炮兵6000,騎兵4000。而清國的常備軍60萬,其中包括步兵47萬,騎兵10萬,炮兵3萬。另有民兵100萬。

如果光從數量來看,日軍這不僅是拿雞蛋碰石頭,簡直是碰蒸蛋器。

但除了數量問題,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質量問題。

兩國開戰以前,日本陸軍已經完成了“師團制”的改革,也就是常備軍以師團(相當於師)為建制,組建成六個師團,它們分別是:第一師團(東京師團)、第二師團(仙台師團)、第三師團(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廣島師團)、第六師團(熊本師團)。

另外還有一個正在組建中的師團,它是睦仁的禦林軍——近衛師團。以及計劃組建的第七師團(旭川師團),這個師團屬於半農半兵的“屯田兵”,平時主要工作是在旭川地區的北海道插秧。所以日本全國可以用來戰鬥的只有6個師。

從表面上看,實行“師團制”的編制改革似乎沒什麽意義,但如果我們了解一下日軍原先的編制就可以發現厲害所在了,原來的編制跟清國軍隊的編制類似,是在駐紮地基本不運動的“鎮台制”,主要任務是維護一下當地的治安,鎮壓一下農民起義等。而改成師團制後,軍隊的主要任務改變了。

這個新的任務就是——野戰,換言之就是侵略戰爭。

大東溝海戰開始前,第一師團和第三師團三萬人已經在仁川集結完畢,組成第一軍,由山縣有朋指揮,準備北上總攻平壤。

這位曾經在征討幕府和平叛西鄉隆盛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戰將,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獲得這個榮譽稱號除了他的戰功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忠心。這是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看出來的。

睦仁上台不久,他的禦林軍因為待遇等問題發生了一次嘩變,山縣有朋快刀斬亂麻,將嘩變士兵50多人全部誅殺,成功地保衛了睦仁的安全。此後,山縣有朋開始下大力氣整頓軍紀,最狠的一招是頒布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軍人訓誡》,要求每一個日本軍人都嚴格做到對天皇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有保障,做到天皇指哪兒,軍隊就打哪兒。

日本軍隊對天皇極度效忠的傳統便出現了。

山縣有朋不僅是一個狂熱的戰爭愛好者,也是一個居安思危的人,1889年,他提出日本必須捍衛兩條線:一條是常說的“主權線”;另一條就是“利益線”。

在山縣有朋看來,日本的利益線有兩個焦點:一是北面的朝鮮;一是南面的台灣。打下台灣,這是永固皇國南門;打下朝鮮,這是實現大陸政策的跳板。

在山縣有朋手裏,大陸政策被細化了,他策劃的方案分為五大步驟。第一步:占領台灣;第二步:占領朝鮮;第三步:占領清國東北以及內蒙古;第四步:占領清國全國;第五步:占領東南亞、亞洲直至整個地球。

沒錯,就是整個地球,這就是以山縣有朋為代表的日本軍人的夢想。沒有把全宇宙計劃進去已經是外星人的福利了。

清日戰爭打響後,山縣有朋主動請戰,要求親自上前線指揮。此時平壤已經集結了1.5萬名清軍,在仁川,山縣有朋決定先調遣與清軍相同的兵力作為先鋒隊,向平壤進發。各路大軍要在9月15日之前全部到達平壤,隨即發起總攻。

從軍事上看,山縣有朋的這個舉動無疑是瘋狂的。因為這一萬多人的大軍並不是整體出動,而是分四路進發。

從仁川到平壤有幾百公裏的路程,途中山峰連綿,險關重重,分兵後,每路大軍都只剩下幾千人(最少的只有兩千多人)。而他們走的是不同的行軍路線,彼此信息不通,一旦清軍在途中設伏,日軍將被各個殲滅,全線崩潰。

更瘋狂的還在後面。山縣有朋指令大軍要在發起總攻後48小時內解決戰鬥,為了便於行軍,軍隊前進無需組織專門的糧草隊,每名士兵輕裝前進,隨身攜帶至9月17日的糧食補給就可以了。

分兵冒進,還不多帶點吃的,所有人都被山縣有朋這個瘋狂的舉動驚呆了。將領們忐忑不安地走出了帳營,如此瘋狂之領導,可謂平生未見。

9月15日,日軍四路大軍全部安全到達平壤城外,一路上除了發現一兩個清軍哨探外,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埋伏。

山縣有朋的判斷是對的,平壤清軍在葉志超的率領下,一直準備依靠平壤堅固的城墻和堡壘死守。主動出擊,這麽冒險的事情是不需要考慮的,大家還是安全點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