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戊戌變法:光緒和慈禧的權力博弈

變法是得到慈禧首肯的,由於光緒已經“親政”,變法的具體事情就交給他去辦,讓他牛刀小試。自從“親政”以來,一直被慈禧實際控制的光緒,終於有了一個證明自己和挑戰自己的機會!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了變法詔書,由中央政府主導、從國家層面上開始的變法正式開始。

朝廷和國家又一次有了機會,百姓們又一次看到了希望。走向光明或者墮入黑暗,上天堂或者下地獄,所有人都在期待這個開局,也等待這個結局。

來吧,好戲即將開始!

慈禧的殺招

6月15日,變法開始後的第四天,慈禧以“太後懿旨”的形式一口氣發布了四道命令。

第一道:變法期間及以後,凡新任二品以上大臣必須到頤和園慈禧太後處謝恩。目的:仍然緊緊把控朝廷高級官員的人事任免權。

第二道: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個目的:第一是讓心腹榮祿接替曾經的心腹李鴻章為自己守衛京畿,掌控京畿穩定,變法是在朝廷進行的,只要首都不亂,其他地方也亂不起來;第二是讓榮祿成為北洋大臣看守國門,在關鍵時刻成為與洋人溝通的窗口;最後,成為袁世凱的直接上司。

第三道:太後和皇帝於本年秋到天津檢閱軍隊,命榮祿預備一切。目的:為了預防將來有可能出現的動亂,榮祿可以借著為準備閱兵的名義調動軍隊以及做其他軍事方面的部署。

第四道:免去帝師翁同龢的一切職務,命其立即離京,回家養老去。

從分析來看,慈禧的前三道殺著已經夠厲害了,基本把將來該想的事情都想到了,而最後一道命令也是最厲害的一著。

不是慈禧看翁同龢不爽,這個命令是慈禧在深思熟慮後發出的,它出於慈禧的一個需要——平衡權力。

前面我們說過,慈禧是後黨集團的帶頭人,但同時她也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她必須為朝政的穩定處處操心,這是她的責任,也是她無法逃避的事情。事實上一個最高領導人看誰都不會特別爽,也不會特別不爽,但是,在慈禧看來,她在那個時候必須解除翁同龢的權力。

清日戰後,李鴻章在朝中沒有了一切職務,只保留了一個大學士的榮譽稱號,自從李鴻章失勢後,慈禧看到翁同龢就別扭了。翁同龢的官職和權勢並不比李鴻章低多少,除了與洋人打交道和做實業,某些方面甚至還超過了李鴻章。在慈禧的眼裏,翁、李二人的存在就是互相制衡、互相牽制的,避免一方獨大。現在,李鴻章走了,翁同龢大人也必須走。

對手啊,托起成功的另外一只手。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存在,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多牛,而是因為有個死對頭,就這麽簡單,特別是對於官場。

而慈禧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這個考慮就是:幫助光緒。

在慈禧的眼裏,變法是由光緒主導的,必須而且只能由光緒來主導。翁同龢這個人慈禧還是比較清楚的,他曾經也是慈禧的心腹,在光緒親政前後,才仗著自己是帝師轉向支持光緒。清日之戰中,翁同龢發動了一批清流言官,極力拆李鴻章的台,戰後又極力主張變法,每一次的理由都很堂皇,什麽頭可斷血可流、外敵不可侵,什麽為了國家自強。不過老狐狸慈禧比他更清楚,這老頭所做的一切也只不過是為了他的權力。對於任何一個已身居高位而又極具野心的人,無論他是李鴻章還是翁同龢,慈禧都不得不防。在慈禧看來,光緒畢竟還年輕,太嫩,沒有李鴻章的制約,老狐狸翁同龢難免不會將野心之手伸得更長,而免去翁同龢職務後,變法就只能真正由光緒來主導了。

這就是說,雖然光緒是慈禧潛在的政治對手,但好歹也是一家人,大家都是帶“皇”的,家天下嘛,不是兒子坐天下就是老子坐天下,變法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還能保證權力在皇家手裏。

可憐的翁同龢,他喊了多少年的變法,最後關頭卻發現自己一直是個拉拉隊員,連上場的資格都沒有。為誰辛苦為誰忙呢,他只有收拾好行李,跟皇宮說再見,一個人默默地回常熟。李鴻章在清日戰爭中焦頭爛額時,翁同龢一再鼓動彈劾李鴻章,並且成功地將李鴻章從高位上拉下馬。見到李鴻章罷官,翁同龢曾十分開心,和李鴻章鬥了這麽多年,現在李鴻章終於垮了,他就可以平步青雲了,現在,他終於明白了對手的意義。

皇宮裏的慈禧平靜地接到了翁同龢離京的消息,她的心裏也不好受,不是為了翁同龢或李鴻章,而是為了變法。下了這麽多命令,都是源於她內心裏的秘密。

慈禧的心理

在變法進入實際程序後,問題可以說是千頭萬緒。但誰是變法的真正支持者,誰是變法的繼續觀望者,這才是變法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