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戊戌變法:光緒和慈禧的權力博弈(第3/23頁)

這種情況下,林則徐出場了。他手持尚方寶劍,代表道光去把鴉片一把火燒光。

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這一支基層官僚隊伍更加腐敗了。大小官員早已習慣了自己角色的利益定位,他們雖然“同情”變法,但要讓他們自己去做是比較沒空的,比較有空的是撈銀子。

而光緒連自己的欽差大臣都沒得派,宮廷權力一直是慈禧把持的,光緒在朝廷中並沒有權力基礎,在中高層很難獲得實質上的支持。

不過,變法畢竟是朝廷的大事,太後也是點了頭的。於是有幾個人表示要支持變法,我們來認識下這幾個人:

禮部副部長(禮部侍郎)徐致靖徐大人;

財政部副部長(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張大人;

禮部處級幹部(主事)王照王大人;

監察禦史楊深秀楊大人。

當然,他們也不會比其他在繼續觀望的官員們傻,他們要的工作是向光緒推薦合適的人,也就是說,做“獵頭”的工作。

對於變法來說,什麽是合適的人?

這是有要求的。

首先,他們必須是在行政系統之內,能保證基本可靠並有基本的行政才幹;其次老官僚不要,必須是新人,最好是什麽候補官員之類,他們還沒有受到官場的腐蝕,也沒有受到利益集團的拉攏,比較能放開手腳,激起鬥志;另外,由於不是某個利益集團中的一員,讓他們出面辦事也不至於引發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直接對抗。

找個人是很難的啊。同志們!而這才剛剛開始。

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光緒的是徐致靖。

禮部相當於今天部分的外交部和教育部,主要掌管教育考試、外交禮賓等事項,這是一個容易出書呆子的部委。徐致靖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其他封疆大吏、省部級高官都在手搭涼棚觀望的時候,徐致靖第一個站出來,公開表態支持變法,然後他上了一個折子。

在《密保人才折》裏,徐致靖共向光緒推薦了五位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在徐致靖的帶頭下,內閣候補文員(侍讀)楊銳、公安部候補處級幹部(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秘書(中書)林旭等人先後受到推薦。

從年齡和身份上看,這些人完全符合理想人選,他們都很年輕(最小的林旭才22歲),又都是多少有點行政經驗的省部級機構裏的候補官員,有利於變法工作的開展,也有利於光緒建立自己的嫡系隊伍。光緒親自接見了他們,一番交談了解後,光緒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統統轉正,提拔為四品“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就是軍機處,章京相當於大臣的秘書,所謂行走,是朝廷中不專門設置的官職,屬於臨時抽調來幫忙的性質。也就是說,這四個人一下子成為了朝廷最核心的權力部門——軍機處的兼職秘書。

如果不是因為變法,這些人的級別是永遠不夠見皇帝一面的,更別說讓皇帝給他們轉正升職了。而在徐致靖等“獵頭”推薦的人裏,有一個人,雖然他的名頭很大,雖然人們對他的期望很高,但他在受到光緒的接見和交談後,並沒有升職,他就是:建設部候補處級幹部(工部候補主事)康有為。

康有為的上書之路

在入宮見到光緒之前,康有為的經歷可以說是——十分復雜。

廣東人康有為出生於讀書世家,和別人一樣,早年他一頭紮進八股文的迷宮裏。孔孟之道、四書五經都是他攻讀的內容。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高中狀元,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紫禁城跑馬,八擡大轎進家門。

那個年代讀書是唯一能改變命運的道路,正是因為這是所有人的唯一,所以所有人才覺得艱難。科舉考試分三級,第一級為院試,院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參加的,讀書人必須先通過知縣老爺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取得“童生”的身份,才能參加院試。院試由每省的學政主持,院試通過後,你就是朝廷的學生了——稱為生員。當然,它還有一個著名的稱號叫秀才,以及另外一個更著名的稱號——相公。

成為相公就有名額限制了,三年考兩次,每次全國錄取2.5萬名,這聽起來不少,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

考上相公後,就可以考舉人,這個級別的考試叫鄉試,在各省的省會舉行,三年一次。而舉人的名額更少,全國每次約錄取1400人。可見考舉人比考秀才難度又增加了許多,考中舉人後雖然不是正式的國家公務員,但已經納入了公務員系統,有了做官的資格,或者成為候補官員,所以這對讀書人的刺激也更大,具體事例參見《範進中舉》。

最後一級考試就是會試和殿試,也就是常說的“進京趕考”,全國的舉人每三年集中到北京參考,錄取名額為300人左右,錄取者稱為貢士。貢士最後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這是最後定名次的,選取“天子門生”。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直接授翰林院編修這樣大有前途的職位;二甲、三甲經簡單的學習培訓後也包分配,留在中央的,可以進入翰林院當庶吉士、六部主事和內閣中書,分到地方的可以去做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