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向十一國開戰(第3/6頁)

6月20日,克林德已死,對於其他公使來說,再也沒有人敢走出使館區了,但也沒有人敢去天津了——使館區一千米之外都有危險,更何況是要到天津!對於慈禧來說,這又是意外,看來要讓這些人發揮“人質”牌的作用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暫時是不可能了,只能再等時機。

而更讓慈禧感到不安的是,裕祿竟然還沒有新的報告!這太不正常了,慈禧又發出一道六百裏加急問情況(“裕祿於二十一日[即6月17日]後並無續報,究竟大沽炮台曾否開仗強占?連日洋兵作何情狀?……著即迅速咨明總署轉呈,並遵前旨隨時馳報一切!)

在這道上諭發出去後不久,慈禧也終於在6月20日這天等到了裕祿新的軍報,這是裕祿繼17日《大沽口炮台緊急情形折》之後的最新軍報。看完這個軍報,慈禧既沒有難過,也沒有憤怒、沮喪和恐懼,她只有一個感受——解脫。

開戰!

軍報是裕祿從天津直隸總督衙門發出的,名叫《接仗獲勝折》,寫得又長又很啰唆(後詳),但裕祿明確地告訴慈禧:洋人進攻了大沽口炮台,守將羅榮光正在竭力抵抗,戰況“尚未獲得確信”。據大沽口方面報告“擊壞洋人停泊兵輪二艘”,但也“傳有(彈)藥庫被毀之信,危急可想而知”,而他本人正在天津率領軍隊和拳民攻打租界,大家作戰十分勇猛,有望占領租界。

看來,裕祿的“獲勝”也是指的他指揮攻打租界之戰“有望獲勝”,他還是沒有把大沽口方面的情況報告得十分清楚——不過,這一切對於慈禧來說暫時都不太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已經確定:洋人已經向大清開戰!從“使館衛隊”到西摩爾大軍,再到大沽口外的第三批八國聯軍,雙方軍隊的直接交火終於發生了,洋人終於將她拉上了戰車!戰爭已經是事實!

那還說什麽?戰吧!

慈禧頒布上諭,命令軍機處給各省督撫發六百裏加急廷寄,告訴他們“中外釁端已成”,要求他們“通盤籌畫於選將、練兵、籌餉三大端”,請他們思考:“如何保守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實際,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覬覦已久,尤關緊要,若再遲疑觀望,坐誤事機,必至國勢日蹙,大局何堪設想!是在各督撫互相勸勉、聯絡一氣、共挽危局,事勢緊迫,企望之至!”

這是繼上次完成朝廷高層小範圍內的戰爭動員後,對地方大員做戰爭動員和下令備戰。那麽再接下來,需要向億萬臣民宣告與洋人的戰爭狀態和做戰爭總動員,需要起草一道詔書,一道慷慨激昂、氣勢磅礴、鼓奮人心的詔書,明發上諭,昭告天下!

軍機章京連文沖奉命起草,一氣呵成。

第二天(6月21日),慈禧將上諭昭告天下。這道上諭中提到了杜士蘭,並說洋人是“詐謀”(“彼仗詐謀,我恃天理”),看來慈禧對於洋人沒有履行“張杜約定”仍然是刻骨銘心啊。而上諭中也沒有提到要跟大清交戰的具體是哪些國家,而是采用了“遠人”“彼等”這樣的朝廷習慣性的用語(“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昭告天下,自然也不能漏了洋人,於是這道詔書也被送往了十一國公使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所謂“慈禧主動向十一國宣戰”!

事實上,慈禧只是“應戰”,這道上諭也只是慈禧處理拳民進京和洋兵進京的眾多上諭中的一個,是面向全國軍民發出一個戰爭總動員令——由於西方國家進攻大清,大清不得不奮起反抗,而不是慈禧“腦袋一熱,要滅了十一國”。而由於找不到足夠宣戰的理由,八國也一直在避免“宣戰”(後詳),他們和大清進行的是一場奇怪的戰爭:大家打得不可開交,但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宣戰。

不過,令慈禧有點郁悶的是,這篇慷慨激昂的上諭剛剛發布不久,裕祿關於大沽口的第三封軍報就來了,這次不再是“接仗獲勝”,而是“奴才裕祿跪奏:為大沽接戰失利、炮台被陷,請將防護不力之員治罪,並自請嚴議”——也就是說,大沽口炮台失陷了,並且早在6月17日就已經失陷!裕祿為何延遲到21日才報告,他又如何能躲開罪責?一切秘密即將揭曉。

對於慈禧來說,這個消息只是讓她郁悶了一下,即使早知道大沽口炮台已經失陷,她也是不得不戰的。戰,有可能代價巨大,但是,不戰,就要失去自己的一切,唯有戰!

戰爭動員做完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處理義和拳。

政策很簡單——聯拳抗洋!噢,對了,從這一天,不應該再稱他們為義和拳,而應該稱“義和團”了!拳民也變成了團民!慈禧發布上諭,第一次在朝廷層面承認義和團為“合法組織”,義和團民不再是“匪”,而是“義民”,朝廷為他們撥出專項資金——粳米二萬石、白銀十萬兩,令拳民先去莊親王載勛的府上登記注冊,只有登記注冊後的團民才可以稱作“官團”,每天可領官錢1600文,否則便為“私團”,是沒有銀子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