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向十一國開戰(第4/6頁)

有人說:“俺不在乎那1600文,也不想登記注冊去受管制,但又想去混混義和團,可以嗎?”當然可以,但大爺您真的不是“朝廷思維”,既然稱你為“私團”,就說明你是不被官家承認的,不是被官家承認的,就方便官家將來對你進行清理打擊!在以後的故事中,我們即將發現這個必然會成立的邏輯。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對於慈禧來說,她收編義和團,並不是心裏已經放下了對團民的戒備和懷疑,慈禧最大的願望是先逐漸掌控進入北京的團民,然後想辦法令他們出北京,一是與洋人交戰的天津前線需要這麽多“精壯的漢子”;二是,幾天前“求和”大臣無法出城的事件已經給了慈禧很大的警覺,即使收編之後,他們一時還是掌控在端王集團的手中,如果不能“用更大的手段去制住他們”(慈禧後來語),讓他們在京津間有個“滅洋”的出口,仍然是對慈禧權力安全的極大威脅!

然而,慈禧的如意算盤注定要落空了,不說端王集團一定會把他們留在北京,就是沒有端王集團的暗箱操作,他們也是不會離開京城的。

進入北京之後,他們所“滅”之“洋”,其實是清國人之“洋”,殺清國人中的教民、砸清國人的洋貨,即使在突進內城後,也很快避開了使館區的洋槍洋炮轉而去燒教堂——也就是說,雖然他們高喊“扶清滅洋”,但真正要讓他們去離開京城這個舒服之地去前線殺敵,去往戰場當炮灰,那是連門兒都沒有!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支隊伍早已經不純了,強盜、小偷、逃犯、流氓,三教九流,閑雜人等都混跡其中。對於一些人來說,加入義和團只是為了可以光明正大地搶劫,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是免費上京城,免費混京城的途徑。而隊伍內部的分化和派別鬥爭也更加激烈,比如同為“義和團”,“乾字團”和“坎字團”是不同的,甚至來自不同地方的“團”也是有很大差別的,某部分人可能就很懂端王的意思,知道“滅洋”只是手段,廢立才是終極目的,而另外部分的人就“很傻很天真”。

而對於端王集團來說,義和團畢竟已經被慈禧收編了,慈禧也可以對義和團發布命令,趁著朝廷剛剛開戰,朝廷上下對洋人同仇敵愾之際,他們要加緊讓團民“為我所用”,孤注一擲吧!趁亂殺掉光緒,一舉完成廢立!此時不用,更待何時也!

6月24日,大阿哥溥儁在宮內首先向光緒發難,稱光緒帝為“鬼子徒弟”,“帝泣訴於太後”,溥儁就被慈禧臭罵了一頓。25日一大早,端王集團核心陣容集體出動:端王載漪、莊王載勛、貝勒載濂、貝勒載瀅帶上約60名團民,以尋找“二毛子”為名,闖入光緒臨時住處寧壽宮門,大聲呼喊“請皇帝出宮!”而身後的團民們一片喊殺之聲,高呼:“殺洋鬼子徒弟!殺洋鬼子朋友!”

端王集團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以前是造謠光緒被殺,現在他們要親自來殺了!

剛剛起床的慈禧聽到喊聲,立即趕到寧壽宮,她親自站在台階上阻止,對著端王破口大罵,命人將一名團民首領就地正法!(“太後大怒,叱載漪等出,斬匪首一名於宮門外。”——《清史紀事本末》)

我還沒死,你們就敢這樣啊!等我死了你們還不得無法無天!這次先殺你們幫兇,如有下次,那就殺你們!不要逼急了我!

看來慈禧之前把光緒接到皇宮暫住,放到她眼皮底下親自保護,還真是有先見之明,這一刻,她真的像個潑婦。

團民出不了城,又是臥榻之患,又不能讓他們去使館區“壞事”,那麽只能讓他們去幹老本行——燒教堂,讓他們去攻打北京城裏的最後一座教堂——北堂。

慈禧發布命令,榮祿仍然親率中軍圍困使館區,但不再是“保護”,而是“進攻”,由董福祥後軍一部協助,使館區周邊仍然要嚴禁其他軍民靠近(慈禧仍然在留著她的“人質牌”),對於進攻北堂的義和團民,由端郡王的虎神營協助進攻。

精彩,精彩,這就是慈禧在決定開戰後所做的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處理義和團以及使館區問題。從這些決定來看,它們又充滿著“慈禧特色”:步步為謀、穩打穩紮、長袖善舞、心機極深。事實上自從處理義和團運動事件以來,慈禧的一貫表現都是如此,對於軍隊的調動,對於官員的任命,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處處透著精明與圓活,手段不可謂不高超,權謀不可謂不精深,注意細節不可謂不完美,她甚至把權謀都已經用到洋大人身上了。

然而,相信大家也已經發現了,權謀高手慈禧也是處處焦頭爛額,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天下朝廷!可以說,局勢到了這個地步,跟端王集團的野心,奕劻、榮祿等人的自保,個別大臣的愚昧平庸不無關系,但是,這並不是說,慈禧本人就是沒有責任的。恰恰相反,作為朝廷最高統治者,她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此時局面的造成並不是慈禧力挽狂瀾的結果,而是她不斷犯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