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為何堅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第3/8頁)

於是在一時攻占東北線的制高點望台炮台無望的情況下,乃木希典把第二次總攻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工事相對薄弱的西線制高點203高地,這既是對正攻法是否有效的檢驗,也是為殲滅太平洋艦隊尋找一個山頭。在那次總攻中,乃木希典雖然沒有攻下制高點203高地,卻接連奪下了其他3座高地,在它們當中,有一座緊鄰203高地、位於它的北面的山頭,軍事標高為183米,已經相當接近203的高度,俄軍稱之為南山坡山,乃木希典見其形狀像海鼠(即海參),稱之為“海鼠山”。爬上山頂的第三軍士兵發現在這裏幾乎可以眺望到旅順全港,也可以看到港口內的太平洋艦隊,但還留有一個死角,也就是俯瞰內港西港時,會被前面的203高地擋住部分視線。

二話不說,乃木希典下令在海鼠山上建立炮兵觀測所,在白天指揮山下的大炮隔著山頭轟炸能夠看到的太平洋艦隊,這個瞄準方法就是乃木希典後來用於大阪寶貝的“間接瞄準法”的最初版本。由於此時大阪寶貝還沒有運到,開火的大炮仍然是東鄉平八郎的艦炮,這就相當於把東鄉平八郎的軍艦“開”到了岸上,通過海鼠山山頂的炮兵觀測所進行瞄準後炮擊,這比盲打的效果又進了一步,太平洋艦隊幾艘軍艦被擊中,要是不跑得快,連擊沉都有可能。太平洋艦隊又只好重復之前白天開到外港、晚上開回內港的狼狽動作,但俄軍後來終於發現了第三軍是站在海鼠山上進行觀測的秘密,他們就把軍艦開到一個海鼠山上觀測不到的死角——也就是更隱蔽的內港西港,這樣就不必擔心被乃木希典給炸了。

由於在海鼠山上的觀測死角是被南面更高的203高地所遮擋,乃木希典就推測(注意)如果站在203高地上應該可以追蹤到躲起來的太平洋艦隊,全部發現它們。於是乃木希典將這個情況上報給大山巖,大山巖再上報給大本營,也就是說,通過第二次總攻,乃木希典除了檢驗了正攻法的有效,也為海戰取得了一個巨大的成績:鎖定了可能觀測到整個太平洋艦隊的203高地。但乃木希典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個巨大成績在接下來竟要成為他被撤職的導火索。

大本營對這個情況高度重視,因為海面上的情況又更加嚴峻了。

10月15日,波羅的海艦隊已經正式從歐洲起航,它將繞地球大半圈來到旅順海面,預計將在3個月後(1905年1月15日左右)到達旅順,而海戰的特殊性在於對軍艦的依賴性極大,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已經海上苦戰了八個月的聯合艦隊必須回到本土把受損軍艦進行維修和保養,否則將無法迎戰,這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於是東鄉平八郎只能倒推了:要求乃木希典必須在這一日的倒推兩月之前——1904年11月15日,最遲不超過1904年12月10日,如果不能攻克旅順,那就絕對要攻下203高地。

已經倒計時了,乃木希典肩上的壓力驟增。就在這個時候,睦仁在波羅的海的艦隊已經起航、日本本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把東京灣等地的海防炮大阪寶貝逐一拆下,用家底支援了乃木希典。此時的乃木希典面臨兩個選擇:最簡單的是利用大阪寶貝攻下最強大的東北三堡從而一舉攻克旅順,其實只要一鼓作氣攻下了旅順,哪裏都是“203”,隨便在岸上找個地方架起大炮轟掉太平洋艦隊就是,更何況也許還不需要等到完全攻占旅順。要知道望台炮台雖然不是整個防線的制高點,但它是東北線的制高點,站在它的山頂也是“有可能”追蹤藏起來的太平洋艦隊的。

第二個選擇就是先把東北三堡放在一邊,先攻下203高地,利用間接瞄準法和大阪寶貝炸沉太平洋艦隊,然後掉過頭再去攻打東北三堡,最終攻克旅順。

從海面和日本本土形勢考慮的角度,東鄉平八郎和大本營希望的是後一種,在第三次總攻發起前,大本營並沒有明確下令,而是把這個意見非正式地傳達到了乃木希典,畢竟睦仁已經放權給前線將領了,在涉及具體指揮上後方再過多地遙控是很不禮貌的。而結果我們知道了,乃木希典並沒有去主攻203,由於地道已經挖到了東北三堡之前,在這裏具備了實施正攻法的條件,乃木希典主攻了東北三堡,並且在實戰中進一步完善了正攻法,獨創了以正攻法為核心的“立體作戰”戰術,與此同時,對於如何想盡一切辦法先殲滅太平洋艦隊,乃木希典仍然在繼續殫精竭慮。

乃木希典知道,要緊急攻下203高地,就要尋找躲起來的太平洋艦隊,既然站在海鼠山上視線被203高地部分遮擋,那麽就可以讓觀測兵在海鼠山山頂上升天。

在航空器出現之前,所謂讓觀測兵升空,並不是開玩笑,乃木希典使用了一種軍事上的氫氣球——系留氣球。它包括氫氣制造車、系留車、馬拉輔助車等等,工作原理是這樣的:使用時先往氣球裏充滿氫氣以便升空,而氣球下邊還有一個裝著觀測兵的吊籃,氣球升空時,像放風箏那樣用繩子固定在系留車上,而馬拉輔助車的作用就是幫助系留車不斷移動位置,以便令氣球能盡量實現定向觀測。當時掌握這項技術比較成熟的是德軍,在乃木希典臨時氣球部隊中擔任隊長的正是剛剛從德國學習歸來的河野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