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孫文上書李鴻章(第2/3頁)

孫文加入基督教過程

孫眉把孫文送入了島上的一所教會學校讀書,與大清私塾不同的是,這裏采用純英語教學。三年後,孫文考入檀香山的一所高等學府繼續學習,這是一所初中和高中的混合學校,學制六年,畢業後可以直接考取美國本土的大學。孫文的同班同學裏包括夏威夷王子。而在89年後,一個10歲的小男孩也走進了這所學校的校門,他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奧巴馬。 一切看上去都很順利,不出意外的話,孫文將在六年後面臨他人生中的“高考”,大學畢業後成為美國的藍領或者白領。而這一切卻不會到來了,因為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孫文能夠接觸的最新奇的東西並不是英語,而是當年太平天國拜上帝教的源頭——基督教。孫文發現,洪秀全實在是個人才,他把在西方已經經過宗教改革的基督教,又硬生生地整回到中世紀政教合一的狀態,但不論怎麽說,基督教才是這裏的“四書五經”,是每天都在被灌輸的東西。孫文想接受洗禮加入基督教,將來還要當傳教士。 聽完孫文的這個想法之後,孫眉目瞪口呆,良久才反應過來:看我打不死你! 對於孫眉這一代人來說,他們出洋淘金,就是“不忘祖宗,努力賺錢”,將來帶著一筆錢回家鄉光宗耀祖。教徒們不認“天”,不拜祖宗和菩薩,那和自己養的那些牛羊還有什麽區別? 孫文不愧有“石頭仔”的風格,他反擊:即使打死我,我也要加入基督教! 面對弟弟一時被“邪教”蠱惑,孫眉只好痛下決心,要把弟弟重新送回翠亨村去,好讓他暫時和“邪教”脫離接觸,哪怕是因此中斷學業也在所不惜。 孫文離開時,孫眉還是沒有放心,他特意交代弟弟:只要你好好痛改前非,我將來會把財產的一半留給你! 1883年,出洋已經四年的孫文又不得不離開檀香山,回到翠亨村。此時的他已經17歲了,入教的決心是孫眉想象不到的。在離開時,他應該拿到了教會學校的推薦信,於是在路過香港的途中,孫文特意去拜會了香港教會的牧師,為正式入教邁出了第一步。 回到翠亨村,孫文自然就要宣傳基督教教義,他還有一個跟班,是同村的陸皓東。陸皓東的父親常年在上海經商,家裏比較富有,對孫文帶回來的這種“新潮思想”十分好奇和欣賞,便和孫文一起在村裏發表高見,似乎要把大家都勸進基督教。 孫文從金錢的角度鼓動大家“反天子”:“你們出了稅,他們(朝廷)應該每年做些事情給你們看的,無論是建造學校、橋梁還是馬路。但是你們所出的錢哪裏去了?到天子那裏去了,天子又替你們在這翠亨村裏幹了什麽事呢?” 是的,也許在孫文眼裏,有一片土地在流淚,這片土地就是他的家鄉。他從貧窮卑賤的土地上走出,進入外面的世界,接觸到西方思想和基督教教義,已經實現了不同凡響的轉變,現在他想把這種改變帶回給鄉親們。然而,除了陸皓東,村民都認為他是“瘋子”。 孫文和陸皓東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去打破菩薩的權威。他們闖進北帝廟,把北帝的一只胳膊給擰了下來,還順便把旁邊金華夫人的手指給切斷了。 這下可闖了大禍了,見到菩薩被打成殘廢,村民只有一個想法——把這兩個不肖子孫也打成殘廢!翠亨村裏的男女老少鳴鑼聚集,向孫文和陸皓東圍攻。孫、陸兩人不得不趕緊腳下開溜,一口氣跑到了香港。 在香港教會,孫文正式接受了牧師的洗禮,成為教徒,取教名為日新。大概是“日新”在粵語中發音為“逸仙”,後又改教名為逸仙。孫逸仙也將成為他另外一個聞名於世的名字,在西方的基督教國家档案中,一般都稱他為孫逸仙。而陸皓東由於剛接觸基督教不久,先被香港教會記名,成為“預備教徒”,然後轉道上海去投奔他老爸,後進入上海電報學堂學習。 只有孫文無處可去,他只好暫時滯留香港,以教會為家。 在檀香山的孫眉通過家信知道了這一切,他十分憤怒,十分傷心,孫眉認為孫文在這條“邪路”上已經很難回頭了。根據過來人的經驗,他認為孫文結了婚也許就會安定了,於是他再一次寄錢回家,這次是要包辦孫文的婚姻! 1884年,通過媒人介紹,18歲的孫文與本縣商人的女兒盧慕貞結婚。但事情又一次出乎孫眉的意料,孫文婚是結了,可是仍然沒有多少安定的跡象。孫眉只好再次把孫文叫到檀香山,當面告訴他:只要你放棄入教,從今以後斷絕與教會的一切關系,以前我說過的留一半家產給你的話還有效,否則我不僅要收回來,而且從今以後也不再給你寄錢了! 孫文已經成年成家,按理說應該獨自承擔起一個家庭的責任。哥哥給他寄錢,他之前倒沒覺得不好意思,現在孫眉這樣一說,孫文也火了,他當即表示寧願不要那份家產,也不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孫眉一氣之下,把孫文大罵一頓,趕出家去,兄弟倆就此決裂。 身無分文的孫文流落在檀香山的街頭,教友們為他湊了一點回香港的路費。而在孫文離開之前,氣已經消了一大半的孫眉又一次趕到了他面前,最後一次勸說孫文,孫文依然拒絕。 這是孫文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對象就是他的哥哥孫眉,或者說是他哥哥背後那份可以預見的“安定”。不過這樣的事情在大清的家庭中其實並不少見,很多的孩子,源於他們自己對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的判斷,最後都是堅定地走了自己的道路,比如那個比孫文大了七歲的袁世凱。 在孫文的堅持面前,孫眉妥協了。這個弟弟縱使有萬般不對,孫眉也不可能真的丟下他不管,而且孫眉很是懷疑,離開了自己的資助,孫文還能依靠什麽?孫眉思來想去之後還是認為,孫文應該繼續讀書,完成學業,在英文學校學上一門手藝,將來作為謀生的技能。 於是,1887年,經過多次轉學、在香港攻讀完英語高中課程的21歲的孫文,考入香港西醫書院學習西醫。 這是一所私立學校,並沒有取得港英政府的執照,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它是一所“野雞大學”。而這一切的原因,恰恰是因為這所學校采用純英語教學。 大家知道,西醫起源於拉丁文(相當於英語中的“文言文”),當時純正的西醫是要用拉丁文教學的,就連西醫開處方也是用拉丁文。西醫書院有教會背景,創立的目的是在華人中推廣西醫,招收對象是華人子弟。對於華人子弟來說,能用英語學習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用拉丁文了,所以,港英政府雖然對這所推廣西醫的學校比較重視——學校成立大會上,就連代理總督都來捧場了,但由於它不是用純正的拉丁文教學,自然也就無法給學校頒發執照了。 1892年,上了五年大學的孫文以26歲的“高齡”畢業了,成績排名第一。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多麽值得炫耀的成績,因為只有四個人堅持到了畢業考試,孫文排第一,另外一個江英華排第二,其余兩個同學還沒及格。 孫文的畢業證書是用中英文書寫的,中文中有“考準權宜行醫”的字樣,也就是說,孫文在畢業考試及格之後,有了臨時行醫的資格,而英文中注明了他的學位是“Licentiate”,這在當時是要翻譯成“資士”的(一種資格認證)。學位起源於西方中世紀,最初是對教師資格的認定,“資士”就是最早出現的學位,它一般首先必須通過“學士”考試,標志著你的學生生活的結束,可以去教書育人或者獨立實習執業了。在學校獲得“資士”學位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已經真正畢業,只能視作肄業,還需要在實習後再通過考試和儀式才能最終被視為畢業。20世紀香港《大光報》曾刊登出孫文還有一張第二年(1893年)簽發的畢業證書,可見他是通過了最終考試的。 問題是當時的洋人們對這種“資士”的稱呼也是比較亂的,有時候是“碩士”,而在受人尊敬、地位很高的神學、醫學和法學領域往往是“博士”——“doctor”一詞本來也包含“神學家”“醫生”和“博士”的意思,這就是後來“孫逸仙博士”稱呼的由來。但很顯然,這種“博士”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博士”學位是有區別的,從孫文的學習經歷來看,他取得的實際上是介於我們今天學士與碩士之間的學位。 好吧,有一句話說得好,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對於此時的孫文來說,學歷真的並不重要,因為它並沒有什麽用,甚至可以說此時從西醫學校畢業,絕對是一種災難,這也是只有四個人堅持到畢業的根本原因——畢業後怎麽找工作? 由於學校不是正式的,畢業後沒有正式行醫執照,只有臨時執照,這就不太好在港澳和海外的英語地區行醫工作了,西方人是比較講究這個的。那麽,可以回到大清內地當西醫啊!這倒是不需要什麽執照,但老百姓們也不需要西醫。此時大部分的清國百姓對這種往往由傳教士帶來的西醫十分恐懼和仇視,認為它是一種西洋人亡我中華之心不死的“巫術”,一直到八年後的義和團運動爆發,人們還在流傳西醫就是對清國人開膛破肚、挖心割肝,從器官和肉體上消滅清國人。所以,去大清內地當西醫,那是養不活自己的。 既然西醫的工作不好找,能不能找一份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對於孫文來說,這也比較難。孫文自小學習的是漢語,13歲才開始學習英文,雖然會兩種語言,但也可以說這兩種語言都沒有達到精通的程度。在閱讀方面,孫文的英文要強於中文,他習慣閱讀英文原版書籍和報紙;但在寫作方面,他又是中文強於英文,還是習慣用漢字來寫文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如果沒有一位朋友的幫助,我將不能用純熟的英文寫作出任何東西。”多年以後他聘請宋靄齡、宋慶齡擔任英文秘書,主要就是幫助他更好地用英文寫東西。 大學都畢業了,工作還是難找,孫文可算是十分郁悶,但孫文並不知道,此時的他已經成為了大清國年輕學生中僅有的特例。首先,他和詹天佑等人是不同的。當年朝廷派詹天佑等幼童留美,後來又緊急把他們召回國,是發現他們來到美國後深受自由主義的“侵害”,並且和孫文一樣,紛紛想加入基督教。於是朝廷緊急召回他們,進行強制性的再次改造,然後再分配到各個崗位。詹天佑後來就被分配到大清的鐵路部門。 孫文不是被朝廷公派出國的,他的學費是孫眉負責的,所以盡管孫文在孫眉的反對下加入了基督教,但朝廷管不到他,不會對他再進行強制性再改造,當然也不會為他包分配找工作。然後,孫文和同時代的康有為、袁世凱等人也是不同的,這後兩位並沒有出國留學,走的是傳統科舉和從軍的道路。 在畢業的前一年(1891年),孫文已經是父親了,妻子盧慕貞已經在翠亨村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無論如何,孩子的“奶粉錢”總得要靠自己去掙,如果再依靠孫眉,繼續“啃兄”實在是說不過去的。但現在,孫文的前路十分渺茫。 天無絕人之路,港英政府出面了。他們雖然沒有承認西醫書院,也並不管包分配,但也並不想撒手不管,這畢竟是有利於推廣西醫的事情。在得知孫文和江英華這兩位畢業生的情況後,他們通過英國駐北京公使聯系到了李鴻章大人,向他求助。 作為大清洋務運動的先鋒,李鴻章和這所學校也是有淵源的。當初學校成立時,曾經寫信邀請他為名譽校董,李鴻章同意了。現在,李鴻章恰好在籌備建立大清內地第一所西醫學堂,名字就叫“北洋醫學堂”——可見就連李大人也不敢公開打出“西醫”的名號,但李大人很清楚,像孫文和江英華這樣西醫科班出身的年輕人,在大清恐怕找不出20個,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人才啊。 李大人很快回復:可來京候缺,並預以五品功牌相授。 功牌,就是以前的“丹書鐵券”,只是在大清朝叫這個名號而已,它規定得幾品功牌的人,有機會實授幾品頂戴。李大人確實是大手筆,為了把孫文和江英華這兩位人才招至他的門下,在連這兩位同學的面都還沒見過、面試都還沒有搞的情況下,就授予他們做五品官的資格!要知道,即使孫文和江英華走科舉道路,幾十年寒窗,最後金榜題名考中狀元,待遇也只是從六品。李鴻章給這兩位“野雞大學”畢業生的待遇竟然遠遠超過了大清狀元! 重大的轉機擺在了孫文和江英華的面前,但在進京之前,他們還需要做一件事情。雖然李大人發話了,但他們是來自香港的畢業生,朝廷日常與香港有關的事務是歸兩廣總督管的,孫文和江英華要做的就是先到兩廣總督府報個到。 此時的兩廣總督正是李鴻章的兄長李翰章,對於自己親弟弟點名要的人,李翰章自然不會刁難,一切看上去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然而,事情的結果又出乎所有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