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慈禧留給載灃的政治遺產:袁世凱(第3/3頁)

責任內閣成了“皇族內閣”

根據“九年辦事清單”,1909年,各省要一律開設咨議局。載灃首先抓的是這件事情。他態度十分積極,嚴令各省督撫迅速開辦,不得延誤,否則嚴懲不貸。督撫們開始抱怨了,紛紛上奏在這一年之內開設咨議局有很多困難,但載灃態度強硬,他要求除新疆之外,其余各省必須如期完成咨議局選舉。新疆是因為地域太廣,一時投票選舉有困難,這才網開一面。 新主剛剛上位,督撫們也不敢明確對著幹。於是到1909年10月,除新疆之外的各省都如期完成了咨議局的選舉,形勢很好。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九年辦事清單”上絕對沒有的。 11月,咨議局剛剛成立,在督撫們的幕後支持下,各地咨議局開始大規模雲集北京請願,要求朝廷把慈禧定下的“九年辦事清單”提前執行,並提出了兩個具體要求:提前成立責任內閣和提前召開國會! 載灃十分震怒,出動軍警造成了流血事件,但是咨議局的態度十分堅決,發動了學生、市民參與其中,朝廷已經壓不住了。1911年1月17日,載灃不得不頒布上諭,作出重大讓步:原定於1916年成立責任內閣的時間提前到1911年,原定於1916年後開設國會的時間提前到1913年。 1911年5月8日,載灃果然發布上諭,裁撤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袁世凱在第一次立憲改革中的設想終於實現了。然而,大家還沒來得及興奮,卻驚奇地發現,在13名新內閣成員中,漢族閣員只有4人,滿族閣員有9人——其中皇室親貴閣員就有7人,而且全部占據要害和關鍵部門,可以稱之為“皇族內閣”! 相信大家要問了,為什麽載灃要狠抓咨議局的選舉?咨議局成立之前,督撫們的態度很不積極,而咨議局成立之後,為什麽態度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反過來要挾朝廷提前了? 按照設計,咨議局是地方議會,是要監督和限制督撫和地方官員的權力的,也就是分督撫之權的。在載灃看來,到時候地方議員和督撫們就會爭相向朝廷“爭寵”,有利於朝廷對各地督撫分而治之,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這就是載灃的目的。 其實從督撫們一貫的表現來看,加強中央權威也是必要的,但是,載灃眼裏的加強中央權威,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強化皇權。於是他趕走了立憲大將兼權臣袁世凱,試圖對督撫分而治之,拉攏親貴中的“特大老虎”奕劻。他並沒有想過,如果重用袁世凱,有效地推進人心所向的立憲,這才是真正的加強中央權威! 載灃要加強皇權,督撫們自然要作出反彈。各省咨議局都如期成立了,但我們只要了解一下選舉過程,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了。 咨議局的選舉人和被選舉人都是有資格要求的,最重要的有三條:首先他要有一定的官職(鄉紳、秀才和新式學堂畢業生也算);然後他要有一定的家產(不少於5000銀元);最後還要求有中學或者同等以上學歷。如此一來,被選上的大多是原來“立憲派”。他們原本就是和督撫們關系密切的士紳,以前一直在通過各種途徑爭取立憲,袁世凱就是他們最大的爭取對象;現在,袁世凱被開缺,載灃本人在立憲領域又幾乎沒什麽資歷,議員的立憲派們自然要懷疑載灃的立憲誠意,而督撫們既要防備立憲派來“分權”,又想聯合他們去對抗載灃的中央集權,於是躲在幕後支持他們反過來向朝廷施壓! 地方上的立法權和行政權竟然還可以勾搭在一起,這也是世界憲政史上的奇觀。在請願運動中,議員們的主要訴求是“提前召開國會”,而督撫們的主要訴求是“提前成立責任內閣”。國會是議員們進軍中央權力的舞台,但官員不能當議員,責任內閣才是督撫們進軍中央權力的舞台。載灃正是“敏銳”地發現督撫才是請願的幕後支持者,這才首先滿足督撫們的訴求,把成立責任內閣的時間大幅度提前到1911年,然後才把開國會的時間提前到1913年。 既然提前成立責任內閣是在被要挾的情況下同意的,那麽載灃也必然要做出他的反彈。這個反彈就是成立“皇族內閣”。 事情到了這一地步,大清喊了幾十年的政治體制改革面目徹底暴露了。洋務運動雖然只變革技藝,但技術的變革必然會帶來制度的變革,而朝廷之所以總是無法作出根本性的政治體制變革,因為朝廷也清楚,根本性的變革就是要消滅這個君主專制體制。這一點慈禧很清楚,所以她拖著不辦,把這個爛攤子交給自己的繼承人,相信他們有智慧和能力來處理;而載灃怕丟了祖宗江山,本來就不想立憲,也不敢立憲;官員們怕失去既得權力和利益,也不想真正地立憲;咨議局的議員們倒是希望立憲,登上權力舞台,不過他們的實力還很弱小,只能被原本要去監督的地方督撫反過來利用。於是,短短兩三年之內,“九年辦事清單”的進度和內容都嚴重偏離了。大清從最高領導層開始的整個官僚系統哪裏是在真正立憲?不過是借立憲之名強化皇權和爭權奪利,一起促使大清“向後轉”罷了! 雖然這個內閣叫作“皇族內閣”,聽起來好像皇族就成了鐵板一塊,能夠團結起來,一致去對付那些要挾朝廷的督撫,但實際上,它的內部也分成了多個派系。你拆你的台,我使我的招,就差打起來。它的關鍵崗位是這樣分布的: 總理:奕劻 副總理:那桐、徐世昌 海軍大臣:載洵 陸軍大臣:廕昌 郵傳大臣:盛宣懷 度支大臣(財政大臣):載澤 很明顯,一場為立憲而組建的責任內閣,它的首任總理,竟然是大清最大的貪官奕劻,載灃的這張名單也真不知道該怎麽服眾。對於這三位總理級別的大臣們其實都是親袁派,載灃心裏也是清楚的,所以接下來的這些人物才是關鍵,他們將在載灃和隆裕的領導下,把控最重要的軍權和財權,架空奕劻等人! 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雖然排在奕劻之下,但軍事的問題並不歸總理管,他們直接向載灃報告,只要在事後知會奕劻一聲就行了。而在責任內閣之外還成立一個軍咨府(相當於日本的參謀本部),輔助載灃把控一切軍權。軍咨府的負責人是誰呢?不好意思,他和海軍大臣載洵一樣,都是載灃的親弟弟。“親不親,自家人”,載灃已經通過兩位親弟弟把控了大清的槍杆子。 郵傳大臣盛宣懷,這是李鴻章的經濟大管家。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理兼北洋大臣之後,清洗李大人的勢力,打造自己的北洋勢力。盛大人就在清洗之列,一度在官場靠邊站,直到袁世凱被開缺,盛大人才瞄準時機,以“六十萬金”賄賂高官,這才出任郵傳大臣。 而老盛賄賂的這個人正是度支大臣載澤。 載澤不僅是皇族親貴,還是隆裕太後的親妹夫。在慈禧時代,太後是慈禧,這種關系並不顯赫;慈禧去世了,太後變成了隆裕,意義就不一樣了。載澤其實早就瞄上奕劻的內閣總理之位, 隆裕自然是會支持他的,但也要和載灃搞好關系。載灃要集權,還要集資,只有槍杆子,沒有資金和資本,收買不了人心,辦不成事。載澤抓住了載灃的這個需求,他的計劃是:先把大清重要的財權統統收回到朝廷,成為“替載灃把控大清錢袋子”的不二人選。 盛宣懷已經成為了載澤、載灃最重要的幫手,也就是說,他能夠繞過總理奕劻,直接“通天”。在最高層的支持下,通天人物盛宣懷即將開始一項重大行動。正是從這項行動開始,席卷大清整個官僚系統的權力鬥爭即將全面升級。它有發生在責任內閣內部的,也有發生在朝廷與地方官府之間的,議員、士紳、新軍等等無不卷入其中,最終將為大清最後的解體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