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葫蘆島不是“。”(第3/4頁)

中央

破壞鞍鋼,中央軍委是同意的。

6月2日,簫華有封電報:

林彭報軍委:

3、17鞍山制鋼所各種熔爐共破壞十座,毀火車頭十個變(發?)電所一座。

立山至湯崗子段鐵路均己破壞。

破壞最嚴重的就是鐵路。

東北鐵路最多,扒的也最多。除了松花江北,各線幾乎沒有未被扒過的。有些重要線段,扒過不下10次。中央軍委幾次推廣東北扒鐵路的經驗。1947年10月21日,“軍委”致電“”劉鄧、陳栗、陳謝韓、徐滕薄、饒黎、張鄧、譚許、聶簫劉、楊楊耿、彭張、王王、賀肅、李周”⑻,轉發“東總介紹鐵路大翻身的方法”⑼,用這種方法,“一連人每小時可翻六裏路長”。

用黑土地上老人的話講:八路軍那可真是“扒路軍”呀!

馬克思說:“誰要想戰勝敵人,他就不會去同敵人討論戰爭的代價。”

經濟力量是戰爭的基礎,不能占有它就摧毀它,反正不能讓敵人利用它。

戰爭本來就是破壞的藝術。

日本撤退前破壞,“老大哥”進來大肆劫掠,接著是中國人槍打炮轟TNT炸。

3年內戰,中國這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受到怎樣的破壞?戰後生產力處於一種甚麽樣的水平?

1948年5月10日,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政委陳沂,在後勤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說:

兩年來我們的生產力比偽滿時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了,比九一八以前恐怕也是如此。

一位作家這樣描寫鞍鋼:

鞍鋼解放,只剩下沒法搬走的高爐殼了。……有些剛入廠的小青年,童心未退,休息的時候,還淘氣地在廠子裏追兔子,抓野雞呢。那時候,高爐上雖然沒長出高粱,但是蒿草沒腰。白晝,蠍虎爬在爐壁上曬太陽;黃昏,烏鴉在卷揚機上聒噪;入夜,間或聽到狼嚎。⑽殘破的鞍鋼,殘破的黑土地,生產力又回到了“少帥”那個時代。

共和國的黑土地,就從“少帥”時代起步。

如果這場內戰再打上3年,5年,黑土地會回復到甚麽年代?

注釋

⑴《毛澤東軍事文選》,492頁。

⑵沈陽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1986年8月5日):《遼沈戰役期間沈陽、錦州國民黨部隊起義投誠情況概述》(重新認定呈報材料),68頁。

⑶《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93頁。

⑷《沈陽軍區歷史資料選編》,183、184、185頁。

⑸見1988年1月25日(參考消息):《還我一頭牛!》。

⑹“返鄉拳”口訣是:一國,兩制,三通,四流,六萬(旅費),七天(簽證〕,八件(三大件五小件禮物),九別(久別),十全(全家團圓)。

⑺於徑著:《長春的起源發展和變化》,35、36頁,1987年6月,“長春市城市問題研討會村料之二”。

⑻即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良粟裕;晉冀魯豫野戰車4縱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韓鈞;晉冀唇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副政委薄一波;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副政委黎玉;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政委鄧子恢;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司令員許世友;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副司令員蕭克,副政委劉瀾濤;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楊得志,第二政委楊成武,參謀長耿飚;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王王”、“賀簫”。“李周”不詳。

⑼電報全文如下:

劉鄧、陳粟、陳謝韓、徐滕薄、饒黎、張鄧、譚許、聶肖劉、楊楊耿、彭張、王王、賀簫、李周:

東總介紹鐵路大翻身的方法如日下:

(一)以百人左右為一隊,幾十個人也可以,攜帶粗繩廿根,結實木廾根(內一部份可用鐵路上起道釘之鐵起子)及一二十把鐵鍬洋鎬。

(二)第一步將鐵路一邊之兩根鐵軌連結之螺絲釘取掉(或毀棹),並取下結合處的兩槐小鐵板,只能截斷一邊鐵軌,不應截斷兩邊鐵軌。

(三)第二步從兩根鐵軌斷開處,用工具將二、三十根枕木下的墊土刨空。

(四)第三步,用粗繩隔一枕木,將鐵軌和枕木交叉處捆結實(十幾根繩子按次均捆上),然後以一部人用木(鐵)棒將分離開的一面鐵軌撬起來,同時用力拉繩子,使整個鐵軌枕木翻個筋頭,接著便很容易的往前。結果全部鐵路都翻了筋頭。

(五)然後將枕木取下,堆集起來用火一燒,日前敵人修路極感頭痛的是沒有枕木,要從美國運枕木來,因此燒掉全部枕木,是重要的一著。

(六)此法開始時較費力氣,只要開頭翻過,事後利用鐵軌本身重量及壓力,越翻越輕。據我們的經驗一連人每小時可翻六裏長,所以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方法簡單,動作迅速,破壞規模大,所費力量小,東北敵人十分怕鐵路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