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勝與負的10萬個為什麽

成敗論兵家

日本和盟軍在“密蘇裏”號上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後,美國人說:“太平洋上的勝利是重大的技術勝利”,“是由於美國在金屬、槍炮以及高超的技術方面全面徹底地壓倒了日本”⑴。

在中國,在黑土地,如果只是比較雙方在“金屬、槍炮以及高超的技術方面”的優劣,只能得出與既成事實完全相反的結論。

當然還兵力的比較。四平保衛戰前,國民黨兵力始終少於共產黨,卻將共產黨從山海關一直趕到松花江北。兵力占優勢了,卻走了下坡路。

戰爭從來都是兵家競技的舞台。

在戰爭的天平上,智謀是個重要的砝碼。

前面已經寫過了:憑人多打人算什麽能耐?有本事咱們一對一地幹?

打了敗仗的國軍不服氣。確實,8年抗戰,他們經的戰陣多,軍事素質比土八路好。而且“較頑強,不容易繳槍,甚至一連打到七八個人也不繳槍,帶著遠征軍、常勝軍的驕傲態度”。還有“對居民紀律頗好”,“雇夫一般給錢”。

同樣,從廖耀湘到潘裕昆、李濤、李鴻、鄭庭芨等等,8年抗戰,攻守進退,打的正規戰也多。從理論到實踐,軍事素質普遍比同一層次的共產黨將領高。

如果說士兵文化程度(特別是青年軍207師等)也比共軍士兵高,將軍文化修養更高則是公認的。

單純比較自然情況,也不能說林彪就在杜聿明和衛立煌之上。同為黃埔生,林彪自平型關戰役後基本就養傷了,杜聿明參加了抗戰的全過程。平型關和昆侖關不能互換,讓林彪指揮忻口戰役和反攻緬甸,誰也不能斷言會比衛立煌打得更好。戰爭不是武林競技,上得台來,幾個回合,三拳兩腳,就見高下。

但在黑土地3年悲哀的較量中,實實在在,林彪比他們都高明得多。

錦州西部撤退,四平撤退,避開了國民黨的鋒銳,保存了實力,奠定了黑土地反攻的基礎。身上長著虱子的林彪,軍事家的精明和政治家的遠見,在黑土地非同尋常的“萬花筒”時期閃耀光芒。

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毛澤東的愛將粉碎了蔣介石的愛將“先南後北”戰略。機智的“黑土地之狐”更添獅子的威猛,連將杜聿明、陳誠和衛立煌三員大將挑落馬下。

即便是在開始反攻後,林彪若是個“什麽學問也沒有的大黨閥,大軍閥”,黑土地的主動權也是隨時可能易手的。

當時被稱為“秋季戰役”的遼沈戰役,是中國這場內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個大戰役中的第一個。沒有遼沈大捷,毛澤東不會那麽快就決定打淮海和平津戰役。應該說,第一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打的。

從出關的10萬人,到進關的百萬人大軍,戰爭的輪子在黑土地上馳騁了3年,也在林彪的腦子裏轉動了3年。除了南下和攻錦州前並未造成任何後果的確曾活的“活思想”,還有什麽?

而在更廣闊的背景上,拿破侖有滑鐵盧,斯大林有衛國戰爭初期,毛澤東有什麽?

國民黨則恰恰相反。

抗戰結束,蔣介石憑一紙契約,想從“共產邪惡”手中“接收東北”。一廂情願不成,就將精銳調上去大打出手。雖然初戰勝利,已成強弩之末,只有在遙遠的黑土地上被動挨打了。

遼沈戰役,更是決心躊躇,進退失據。對於共產黨出擊方向,有見地,無定論。戰役打響,只期望錦西得手,剃頭匠挑子一頭熱。錦州一破,全線陷於被動,一個精銳兵團和一片豐腴的黑土地,頃刻間輸個精光。

中國人講“勝者王侯敗者賊”,又講“不以成敗論英雄”。發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號召,後來被趕到重慶去了的蔣介石,站在昆侖關的敗走野人山的杜聿明,都是英雄。在那場戰爭中,每個堅持抗戰的中國人都是民族英雄。但在黑土地上,在這場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戰爭中,卻是不能不以成敗論英雄的。

很多老人直言不諱:跟著林彪打仗,能打勝仗!

而“跟著毛主席就是勝利”,那是被戰爭年代的歷史檢驗過了的。

由強變弱由弱變強,轉勝為敗與轉敗為勝,黑土地眼花繚亂的戰爭進程表明,共產黨人的軍事學說和軍事藝術,要比國民黨高明得多。

共產黨人在3年內戰中錘煉得爐火純青的戰爭技藝,已經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財富。

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筆者家鄉一帶,很多老人有給國共雙方出夫、當響導的經歷。有時剛給八路軍帶過路,回到家,或在半路上,又給國軍拉去當響導。

老人們說:槍子不認人呀,誰愛幹這個呀!電影上光演國民黨打人,八路也打呀。可憑良心講,一樣的活兒,還是愛給八路幹。是誰給了窮人房子和地?能不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