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勝與負的10萬個為什麽(第2/3頁)

昆侖關大捷後,杜聿明對記者發表談話:“本軍是民眾的武力,民眾是本軍的父老。所以諸位要是記載這一次勝利,千萬要帶一筆:本軍的勝利,其實也就是民眾的勝利。”⑵國民黨的失敗,也是民眾的勝利。

流血的政治的政治家也好,不流血的政治的政治家也好,他們的聰明才智,只能在符合人民意願這個大前提下施展。否則,才能越出色,悲劇的角色就越充分。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國民黨在兵力、給養、槍炮和包括海空軍高超技術方面的絕對優勢。共產黨在人心上的絕對優勢。

國民黨靠自己的優勢發動了這場內戰,共產黨靠自己的優勢打贏了這場內戰。

發動內戰本身,就失去了人心,導致了失敗。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使共產黨人能夠搶在國民黨前頭進入黑土地,並在各方面得到“老大哥”關照。交通要道被阻斷後,朝鮮北部就成了溝通南北滿和關內外的主要走廊。幾百萬噸各種作戰所需物資,或運去朝鮮得以保存,或經過朝鮮進得轉運,交流。國民黨進攻南滿期間,有18000多傷病員、家屬和後勤人員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那情景,就和今天阿富汗遊擊隊和柬埔寨抵抗力量頂不住時,就往巴基斯坦和泰國跑差不多。

打滅“胡子”,安定後方。土地改革,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黑土地本來就得天獨厚,工業基礎雄厚,又是著名的糧倉。兵員足,糧草足,又能造槍造炮造彈藥。共產黨人就在3年前全國力量最薄弱的黑土地上,打響了這場內戰舉足輕重的第一個大戰役,並把黑土地變成了一統大陸的戰略基地。

還有關內各戰場的支援。倘若關內打得不好,國軍源源擁進關東,“黑土地之狐”再有本事,怕也難免當年抗聯的命運。

內戰伊始,蔣介石幾乎擁有一切。430萬裝備精良,勇敢善戰的軍隊。“想中央,盼中央”的人民。世界頭號強國的支持。連社會主義的蘇聯也不得不和他打交道。如今,雪白血紅的黑土地不用說了,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的黃色的中原,同樣色彩的華北平原,青枝綠葉的南國的紅土地,也正在和即將失去。若不是托海龍王的福,蔣介石早像菲律賓那位馬科斯那樣,跑去夏威夷或是什麽地方當寓公了。

共產黨的勝利,國民黨的失敗,可以出一部《十萬個為什麽》。

歸根結底,是人民和誰站在了一起。

自命不凡的人物,可以把人類拖入一場世界大戰,可以把一片土地糟蹋得雪白血紅。什麽人權呀,道德呀,法律呀,在他們眼裏都不過是玩具店裏的東西。

他們可以隨意玩弄歷史。可到頭來被歷史嘲弄的是誰昵?

從中外古今到未來,金屬的選票也好,紙張的選票也好,決定歷史進程的都是人民。

1947年,當土地改革在黑土地基本完成後,如果舉行一次公民投票,人民會選擇誰?中國人沒有在紙上寫下自己信賴、愛戴的當家人的傳統和習慣,蔣介石也不想讓人民養成這個習慣。那麽,人民就把選票壓進槍膛,推進炮膛,把他打掉,把他轟翻!

兵敗源自黨敗

“八·一五”後,中國人打中國人的第一槍,是蔣介石迅雷不及掩耳地收拾了龍雲。

老謀深算的“中國王”收拾起老謀深算的“雲南王”,輕巧得就像張飛吃碟豆芽。這個龍雲也真有些該收拾收拾的地方。可在“鏟除共產邪惡”的大方向上,他們有什麽根本利害沖突呢?大敵當前,本該通力協作對付共產黨,蔣介石卻先來一場窩裏鬥——另一種“攘外必先安內”。

聯想到184師海城倒戈,60軍長春起義,原因當然多種多樣。但九華山的槍聲,不是早把滇軍打得心頭淌血了嗎?

60軍和93軍集中使用,作用會大得多。而且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老鄉不同於父子兄弟,也會彼此照應,奮力向前。國民黨卻寧肯犧牲戰略的利益,也要把它們折開,為的是不能讓滇軍在黑土地上形成一股集團勢力。

關東決戰,蔣介石原想讓傅作義統一指揮,後來又變了。為的是傅作義在華北曾有出色的表演,若再出個風頭,尾大不掉,不好控制。

孫立人不救184師,廖耀湘不救新5軍。這已成了國民黨的保留節目,關裏關外,屢演不衰。

從大小幾十個地區、單位湊到關東的共產黨人,為著各自山頭的利益,抓物資,爭繳獲,甚至開槍打死人。但在對付國民黨上,卻是爭先恐後,一點也不含糊。被追打得到處跑,吃夠了苦頭的共產黨人,始終有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他們從切身的經歷中深切地體會到,不打垮敵人,天塌下來誰也好不了。

攻打天津時,14兵團規定,誰先打到金湯橋,就命名為“金湯橋師”。黑土地上的兩個王牌師較上勁兒,拚命攻擊。5師首先發報攻占金湯橋,1師說是它們先到的,5師離那兒還有半裏路就搶先發了報。官司從兵團打到4野,又打到軍委,結果誰也沒當上這個“金湯橋師”。兩個師不服氣,都說“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