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世凱的朝鮮發跡史

袁世凱入朝

那個年代的人其實是很少有機會出國的,但有一個人例外。

1859年,常年征戰在外的河南籍將領袁甲三給老家郵寄回了一封信,報告他率領的軍隊打敗了北方農民起義軍(撚軍)即將凱旋的消息。家裏人接到信的這一天,家族中的一位男嬰出生了。

有人銜著石頭出生(賈寶玉),有人幹脆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孫悟空),但這個孩子似乎是上天派來的一位送作戰捷報的使者,於是大家都很歡樂,認為這個男孩長大後將很不簡單。

從現在看,這其實只是一種很平常的巧合。比如某天你突然在路上大叫一聲,回家翻翻黃歷發現這天正好立春,你總不能說這春就是被你叫出來的吧。但是對於袁家人來說,這畢竟是個好兆頭,他們激動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男孩是袁甲三親哥哥的孫子,也就是袁甲三的侄孫,家譜排名“世”字輩,家族人就借這個吉兆給他取名為“凱”。

沒多久,袁世凱就被過繼到他叔叔袁保慶家做兒子。這個袁保慶曾是袁甲三的一名麾下大將,退伍後擔任江寧鹽法道(副部級高官),主要工作是掌管南京地區食鹽的生產和銷售。袁保慶對袁世凱的期望也是巨大的,做官之余,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監督小袁好好讀書,以便將來走科舉正途,考取功名,對得起他出生時的那個好兆頭。

可惜袁世凱似乎天生就不是塊學習文化知識的料,他曾鼓起勇氣參加兩次科舉,而且是最基本的鄉試,結果名落孫山,令袁家人都大沒面子。

大家責備,袁世凱也很懊惱,但他接下來的動作不是準備第三次考試,而是把所有的課本和復習資料找出來——一把火燒了。這個舉動意味著他永遠告別了高考(科舉),打死也不再考公務員。他邊燒邊聲明:我今後要立志去當兵打仗,棄文從武!(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邪!)

對於袁世凱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而他為什麽要做出這個決定,秘密很快就會揭曉。

這時候養父已經去世了,於是他從上海千裏迢迢去山東投奔了一個人——吳長慶。作為袁保慶生前的結拜兄弟,吳長慶收留了袁世凱,讓他在自己身邊做了一個軍隊裏的參謀(幕僚)。這一年是1881年,袁世凱已經22歲了。跟我們如今大學本科畢業生一樣,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職場新人袁世凱很快要出一趟遠門,而且很遠,是去——朝鮮。

提到朝鮮這個國家我們比較熟悉了。2012年朝鮮央視曾發布一個報告,說全世界人民生活幸福度排名最高的,第一是中國,第二是朝鮮。所以,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這哥倆好之間有點源遠流長的關系史。

在明朝,朝鮮是大明帝國的藩屬國,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對明作戰失敗,缺少銀兩,就先易後難,派大將阿敏攻下了朝鮮(打朝鮮不用攻山海關),從此朝鮮成為八旗軍的後勤供應基地,糧食可能不管飽,但人參隨便拿。你想沒事就喝個參湯的軍隊打仗有多猛。就這樣,八旗一邊流鼻血一邊砍敵人,一路殺進山海關。大清建立後,朝鮮自然而然淪為大清藩屬國(雖然他們一直很想念明朝)。

所謂藩屬國,有點類似於被老大保護的老二的意思。朝鮮只有“國王”,而沒有“皇帝”,因為他們的“皇帝”就是大清皇帝,使用的年號也是大清的年號。而朝鮮國王在級別上只相當於大清國的親王。由於這個原因,朝鮮國王的王宮和老百姓的民居都必須修得比清國的矮小。我們知道如今大韓民國的國旗是太極旗,實際上當年朝鮮人設計國旗時,清國依據自己的國旗是黃龍旗,給朝鮮的指導方案是——蟒旗(蟒是一種在地上爬的龍)。朝鮮人終於有想法了:大家都是做龍的,你們在天上飛,我們在地上爬,娘的這版本差得也太大了吧,於是就改成了太極旗。

順便說一句,當時大清的藩屬國並不只有朝鮮,除了北面的沙俄和東面的日本,與清國相鄰的國家幾乎全是它的藩屬國,從南到西還有:安南(越南)、緬甸、暹羅(泰國)、蘇祿(菲律賓)、南掌(老撾)、尼泊爾、錫金、不丹……這是一種以“天朝上國”為中心的封貢體系,即使在1840年以後,這些國家被西方強國占領,淪為殖民地,但它們仍然恭敬天朝,堅持向清國進貢。

朝鮮這個國家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一直比較窮(與當年皇太極搶得太狠有關),當時他們的一品大員出門也是有車的,不過,是一種十分輕便和省油的車——獨輪車。這種待遇,也就跟當時清國東北地區回娘家的小媳婦一個級別。而朝鮮也基本上沒有什麽軍隊,他們一直指望大清解決國防,幹脆就省了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