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獨升帥旗,鄧世昌以孤艦對抗日本海軍

鄧世昌

1868年,當剛剛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開學的時候,有一個人走進了學堂的教室,他是學堂裏年齡最大的學生。大部分同學的年齡都在十二三歲,而他已經19歲了。

成為艦長級別的海軍軍官後,他有了一個外號“鄧半吊子”。我曾問過威海當地人“半吊子”的精確含義,是指那些辦事特別認真又特別勇敢的人,而勇敢中又包含糊裏糊塗這一莽夫般的特質。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在鄧世昌的艦長生涯裏,他率領的軍艦可以說是北洋艦隊中發生事故最多的。包括觸礁、擱淺、撞壞軍艦等千奇百怪的事故都能發生在他鄧大人身上。最厲害的是有一次軍艦出海,不知是忘了帶煤還是鄧大人認為有一點煤就可以去深海,結果就是煤炭用盡,軍艦在海上漂流了半個月。

平時的鄧世昌是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但治軍極為嚴格的人。他的軍艦雖然事故不斷,但士兵們的考核成績卻是整個北洋艦隊中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旗艦定遠。

地獄之火

在樺山資紀的危險解除之後,伊東佑亨調整了戰術,將主力隊和先鋒隊的位置和任務互換:主力隊圍殲北洋艦隊弱艦,先鋒隊回航纏住定遠和鎮遠。

伊東佑亨的決定來自於戰場形勢的變化。松島專門用來對付定遠的320毫米大炮已經被摧毀,“三景艦”的其他兩艦雖然還有大炮,但實戰檢驗它們已是故障頻發,不是經常性地卡殼,就是遠遠達不到射程,既然專門對付定遠的巨炮沒有用,不如用速度更快的先鋒隊來纏住定遠、鎮遠,以便主力隊可以全力對付弱艦。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於是,雙方位置對調。主力隊再次沖向陣腳,而完成擊沉圍殲超勇、揚威任務的先鋒隊回航至陣頭,撲向定遠!

四殺手的速射炮全部打向了定遠,形成了沒有間隙的密集火力網!雖然這些炮彈無法打穿定遠堅厚的裝甲,但中炮的定遠艦上燃起大火,火燒得十分劇烈,在巨大的消防水柱面前,仍然沒有被撲滅的跡象,鋼板被烤得通紅,定遠就像置身於打鐵爐中。

熟悉的一幕出現了。這不是炮彈爆炸後引起的一般的大火,而是一種能在鋼鐵和水中燃燒的大火,燃燒的方式是貼物燃燒,這是名副其實的恐怖大火,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地獄之火。

這一切的秘密,來源於日軍使用的一種炸藥,一種極其恐怖的炸藥。

恐怖的炸藥

了解炸藥的人應該熟悉一個名詞——TNT。TNT炸藥廣泛應用於開山劈路、拆大樓等爆破領域,當然戰爭中的炮彈也是少不了它的,自從發明以後,它一直是炮彈中最常用的填充炸藥。

但TNT能得到“炸藥之王”的榮譽稱號,其原因並不是威力大,而是——安全性很高。

它的性能十分穩定,本身是無法爆炸的,需要引爆裝置(比如導火索)才能起爆,如果沒有引爆裝置,TNT是可以拿回家燒水煮飯的。在TNT被發明之前,用來做炸藥的主要是苦味酸,這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猛炸藥,但穩定性卻很差,用苦味酸炸藥填裝的炮彈,基本上你踢它一腳就會炸,可以叫作“一踢響”。所以,自從TNT出現後,各國基本都放棄了用苦味酸炸藥填充的炮彈,不敢將它用於作戰,以免傷及自己人。

唯一例外的,就是日本人。

1891年,日本一個叫下瀨雅允的工程師在原有的基礎上研制出了改進版的苦味酸炸藥——下瀨炸藥。

下瀨炸藥的殺傷力比苦味酸炸藥又前進了一步。它爆炸後燃起大火的中心溫度可以超過一千攝氏度,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所以能在鋼鐵和水中燃燒。

但與此同時,它的“靈敏度”也上升了,如果說苦味酸炸藥是一踢響,那麽下瀨炸藥就是傳說中的一碰響。炮彈打出去即使命中一根桅繩都會炸,在搬運過程中,稍微受到外力也會炸。所以,使用下瀨炸藥填充的炮彈是很危險的,必須很小心謹慎地搬運,否則一不小心就在運彈手自己的手中給炸了。

從1893年1月起,日本海軍開始裝備這種用下瀨炸藥填充的炮彈——值得說明的是,全世界裝備了這種炮彈的,只有日軍。

而北洋海軍使用的還是傳統的黑火藥,但即使是黑火藥也不是每枚炮彈都填充。

不裝黑火藥,那裝什麽呢?泥土和砂子。

北洋艦隊的炮彈分為兩種,一種填充黑火藥,擊中目標後爆炸,依靠爆炸產生殺傷力或引發火災給敵艦打擊,這叫爆破彈。另外一種就是不填火藥的“實心彈”,擊中目標後不會爆炸,依靠產生的貫穿力擊穿敵艦水線等要害部位,令敵艦進水。

很明顯,爆破彈的威力要遠遠大於實心彈。

既然爆破彈的威力要大,而實心彈沒什麽威力,為何還要使用它呢?原因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