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給個理由先

李淵裝孫子,李世民繼位之初同樣不例外,雖說渭水之盟,突厥人撤兵而去,但是也僅僅說明李世民這個孫子裝的比較體面而已。

渭水之盟使李世民結下了一個心結,他仿佛覺得突厥人就像只巨蟒一樣,時刻纏繞著自己,不知在什麽時候會緊縮,然後將大唐帝國擠壓的粉身碎骨。

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憧憬著自己能像隋文帝楊堅一樣,千裏征討突厥,將突厥人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然後讓大唐的子民再狠狠地踏上一萬只腳,讓突厥人永遠翻不過身來。

但是渭水之盟始終牽絆著李世民,畢竟雙方已經達成了協議,如果公開撕毀條約,會使大唐的名譽一落千丈。

要想出兵突厥,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思前想後,李世民決定從朔方的梁師都入手。

要說梁師都確實也不容易,這位仁兄自隋朝末年隨著諸多反王一湧而起,充當一把造反的弄潮兒,沒想到那麽多年後,當李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猛人一一倒下後,他居然還能夠撐下來。

李世民明白,梁師都的靠山是突厥,如果僅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根本無法與唐朝相抗衡,所以他決定出兵滅掉梁師都,而突厥一定不會坐視不管,如果突厥出兵相助梁師都,自己就找到了對突厥用兵的理由。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四月,李世民命令右衛大將軍柴紹和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進攻梁師都所在的朔方,同時命令夏州司馬劉蘭成在朔方城東附近,做好迎擊突厥的準備。

事實證明,李世民的判斷是正確的,就在柴紹和薛萬鈞出兵的同時,梁師都迅速向突厥求援,看來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離開了突厥這杆大旗,自己要命也是抵不住大唐的鐵騎的。

突厥人是很夠意思的,得到梁師都的求救信後,馬上派出援軍趕往朔方。突厥出兵同時也就意味著先前的渭水之盟已經破裂!

唐朝和突厥幾乎算是同時出兵,但是當柴紹和薛萬鈞把朔方圍的水泄不通的時候,突厥的援軍卻遭到了劉蘭成的強烈阻擊。

最終,突厥人也沒能靠近朔方城,撤兵而走。真是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當然,這樣一來最倒黴就是梁師都了,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唐軍多日的包圍下,朔方城嚴重缺糧,最先撐不住的是梁師都的堂弟梁洛仁。

要知道沒飯吃的滋味是很難受的,任憑你是皇帝老子,還是達官貴人,在“饑餓”兩個字面前,都是那麽不堪一擊。

餓極了的梁洛仁最終為了能吃上一頓飽飯,義無反顧將自己的堂哥梁師都誅殺,向唐軍獻城投降。

至此,隋末唐初最後一股割據勢力,終於被平定。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勢不可逆也!

平定梁師都並沒有耗費李世民的很多功力,而且李世民終於找到了出兵突厥的理由,但是僅僅有理由是遠遠不夠的,最終決定是否出兵突厥的還是兩個字——實力!

不可否認,大唐帝國在李世民的手中,逐漸的有了這個實力。

李世民繼位後,尤其到了貞觀三年,其國力已經與武德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在經過了李世民偃武修文的治理下,唐朝已經依稀有了些盛世的模樣,所以李世民決定盡早解決突厥問題。

李世民是希望自己能夠親自掛帥出征的,但是此時他的身份已經不允許他親自東征西討了,所以要想武力解決突厥的問題,他必須著一個自己的代替者。

這個代替者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還要有做三軍統帥的領袖氣質,並且還要有和自己一樣的作戰性格!

綜合以上三個條件,李世民選中了李靖!

為此,在貞觀三年初,李世民讓李靖接替杜如晦擔任兵部尚書參與朝政,這個職位相當於宰相,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有意識的在考察李靖,看看他是否真的是解決突厥問題的合適人選。

從後來決定李靖為主帥這個結果來看,說明李世民對李靖在考察期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

而事實證明,正是李世民的這個決定,進一步成就了李靖的軍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