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印度見聞

和木叉毱多辯論的兩個月後,玄奘離開了龜茲國,繼續西行。

一路上玄奘經過姑墨國(今新疆阿克蘇)、穿過海拔7千米常年積雪的大淩山(今蔥嶺北部)、繞過大清池(今俄羅斯伊塞克湖),途徑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史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加爾支城)、活國(今阿富汗昆都士)、梵衍那國(今阿富汗巴米揚城)、迦畢試國(今阿富汗喀布爾)以及諸多小國家後,於貞觀三年,終於進入了印度的國界。

我上邊的敘述只有幾行,但是玄奘當時所走過這些國家加起來有兩萬多裏的路程,這段路程是玄奘走出唐朝國界後,所走的地形最復雜的一段路,除了城邦之外,還有沙漠、雪山、草地、湖泊,當然我想長時間的艱難跋涉,玄奘也一定了經歷病痛的折磨。

不論怎樣,終於走進了印度,來到心中向往的聖地,玄奘無疑是激動的!

當然我說的玄奘當時進入了印度的國界是指古印度的國界,不是現在印度的國界。

雖然進入了進度,但是距離那爛陀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對於玄奘來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當時雖然佛教在印度已經衰落,但是各地方還有不少佛教的遺跡,所以在進入印度後,玄奘有意識的放慢了腳步,目的是為了多瞻仰這些佛教遺跡。

玄奘到達印度後,經過的第一個國家名字叫濫波國,這個國家雖然不大,卻十分有名,托勒密的《地理志》上都有關於這個國家的記載,但佛教遺跡實在不多,所以玄奘在這裏沒有停留,直接進入了那揭羅曷國的醯羅城。

醯羅城雖然不大,但卻是佛教聖地,因為在城西南的小山上有一個山洞,傳說凡是和佛陀有緣的人都會在這個山洞中看見佛陀的影子,對於一信向佛的玄奘來講,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據史料記載玄奘來到山洞之後,虔誠的進行禮拜,但是很久過去後,並沒有看到佛影,這讓玄奘很是失望,在他看來也許自己是個於佛無緣的人,於是“自責障累,悲號懊惱”,但是在冷靜下來後,玄奘忽然覺得也許是自己還不夠虔誠,所以又拜了將近一個時辰,終於看見了佛影的出現,但是轉瞬即逝,就是這一閃的佛影,讓玄奘即喜悅又傷感,喜悅是因為終於能看見了佛影,悲傷的是佛影顯現的時間太短了。

其實不用我說大家也明白,佛影顯現純粹是子虛烏有,之所以會出現佛影,是因為這個山洞有縫隙,依據采光的原理,光線從縫隙照進來後,照在有水氣的洞壁上,立刻就會有影像出來。

當然,我們不必因此就責怪玄奘是憑空捏造,作為一個一千多年的出家人,玄奘這樣記載是很正常的,我們姑且就認為這是一個出家人對自己信仰的一種美好向往吧!

不可否認,“看見佛影”的玄奘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而且這為他堅決到達那爛陀寺求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離開那揭羅曷國之後,玄奘又經過了健陀邏國,領略了健陀邏藝術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中國關於佛教的石窟、壁畫、雕塑等都受到了健陀邏藝術的深刻影響,並且延續至今。

在健陀邏國,玄奘還參觀了迦貳色迦王建立的大佛寺,而我們前邊提到的《毗婆沙論》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如意大事在這裏親自寫下的,而玄奘能有幸參觀這座寺廟,也算是和如意大師有緣吧!

離開健陀邏國,渡過印度河,途徑烏仗那國,玄奘來到了迦濕彌邏國,這個國家是玄奘西行的路上除了那爛陀寺之外,停留時間最長的國家,玄奘在這裏整整停留了兩年的時間,之所以停留那麽久是因為這裏有比較完整的佛教經典,而且迦濕彌邏國是佛教歷史上第四次集結佛經的地方。

所謂結集,是指佛教徒們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後,大家集中起來,針對佛教經典進行校對,大家在一起互相念誦,求同存異,然後經過表決,將佛經的版本固定下來,然後接著流傳。

在國王的精心照顧下,玄奘在這裏認真研究各種佛教經典,而且開始進行翻譯工作,可以說玄奘後來翻譯了那麽多經書,其翻譯功底就是在這裏打下的。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離開了迦濕彌邏國,經過桀迦國、婆羅吸摩補羅國、羯若鞠阇國、阿逾陀等國家,在前往阿耶穆佉國的道路上遭遇了西行以來最兇險的劫難。

沙漠缺水不曾使玄奘喪失信心,雪山的嚴寒沒有讓玄奘退縮半步,但這一次連他自己都認為這一關恐怕是邁不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