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徵

自從李世民即位之初,與魏徵那番頗具玄機的對話之後,魏徵便得成為李世民的謀臣,而在不久後的那場“施政大討論”後,魏徵從此更是得到了重用,大家都知道,魏徵在貞觀時代,以敢犯顏直諫著稱,縱觀他為李世民效力的十七年間,基本上都在和李世民“唱反調”,可以說,他是貞觀時代犯顏直諫的代表人物,那麽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麽原因使魏徵成為一個勇於和皇帝“作鬥爭”的人呢?

李世民的開明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在我看來,養成這種坦率、快人快語、不掩飾的性格,是和他幼年受到父親的影響有關。

魏徵的家族本是河北的名門望族,曾祖父魏顯義,文武雙全,在中原一帶很有威望,祖父魏彥士人出身,具有很高的文才,父親魏長賢早年曾在河洛一帶求學,準備入仕,但卻因上疏譏諷當時北齊政府的荒淫無道,而遭到棄用,一個年輕人的遠大前程就此斷送,但是在魏長賢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麽。

魏長賢並沒有因為不能入仕,而刻意改變自己,他認為做一個正直的人遠比擁有一個官位重要的多,在他的心中始終堅守著一個文人的操守,不能有損於“為子之道,事君之節”是他一生的理想。

魏長賢去世時,魏徵還很小,但在魏徵幼小的心靈中,已經深深打下了父親那正直不阿,直言敢諫的烙印,雖然在父親去世後,魏家逐漸衰落,但是父親的言傳身教,魏徵始終沒有忘記,他立志繼承父親的品行,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魏徵年幼的經歷再一次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句話是超級有道理的!

成為李世民的重臣後,魏徵繼續發揚父親的優良品行,在貞觀時代實現自己的理想,僅在貞觀初年就先後向李世民進諫二百多次,對當時朝廷的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諫臣,而魏徵作為其中的首席代表人物,除了在國家大事上敢於直諫之外,就連李世民的個人生活和皇室的內部事務他也不放過。

再受重用的大臣,也是只是臣子。

魏徵你管的也太寬了吧?

沒錯!不僅要管,而且必須照我說的做!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長樂公主即將出嫁,長樂公主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所生的女兒,一直被李世民視為掌上明珠,公主出嫁是朝廷的大喜事,為此李世民賞賜很多珍貴的寶物給長樂公主作嫁妝,據史書記載,這次的賞賜超過了高祖當年給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賞賜的一倍。

事實上,在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即使注意到了也沒有人會提反對意見來,因為大臣們都明白,皇帝嫁女那是相當高興的,多給些賞賜也是正常的,誰讓人家是皇帝呢?

但是有一個人卻在李世民最高興的時候,潑了一盆冷水,這個人就是魏徵!

魏徵的理由很充分:天子的姐妹封為長公主,女兒封為公主,長公主比公主輩分高,而且地位更尊貴,即使陛下愛女之心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壞了規矩,所以給長樂公主的賞賜不應該超過當年高祖給永嘉公主的。

這實在是太過於鉆牛角尖,當時就連房玄齡、文彥博等人都說魏徵是小題大作,但魏徵卻不這樣認為。

其實魏徵所看重的,並不是賞賜有多少,他看重的是這次事件背後隱藏著一個關乎國家生存的法則——禮法!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在奉行儒家傳統文化的中國古代,對於禮法是相當看重的,而作為全國老百姓帶頭人的皇室成員,必須要為所有人作出表率,如果連領頭人都壞了禮法,那這個國家將會逐漸的崩潰。

魏徵正是以超越常人的敏感,時刻提醒著李世民,類似於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多,可以說,魏徵為李世民效力的十七年間,做到了大事、小事,事事進諫。

他之所以這樣做,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其實還與他追求的終極目標有關。

那就是:既要做忠臣,更要做良臣。

早在貞觀元年就有人向李世民告發魏徵以權謀私,李世民讓禦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證明並不屬實,但文彥博卻提醒李世民說,既然有人告發魏徵,說明魏徵言行肯定有不妥之處,於是李世民就讓文彥博提醒魏徵讓他注意自己的言行,凡事要少說多做。

正是李世民的這次提醒,魏徵很多天沒有議論朝政。

魏徵的反常行為,讓李世民覺得有些納悶,所以沒過多久,他主動和魏徵進行了一番長談。

“愛卿最近沒有之處朕的什麽過錯啊?”

魏徵答:“前幾天皇上讓文禦史提醒臣注意自己的言行,臣認為這話似乎不對,君臣本為一體,沒聽說不在乎公道,只在乎言行的,如果整個國家都以此為準則,那國家未來是個什麽狀況,可就不好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