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房謀杜斷

所謂房謀杜斷,是指房玄齡的“謀”和杜如晦的“斷”。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的老資格成員,甚至可以說是嫡系,除了很早就已經投靠李世民之外,兩個人在玄武門事變中是首席功臣,所以想不得到李世民的重用,都很困難。

和魏徵相比,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智囊團中另一類人物,房玄齡擅長謀劃,杜如晦擅長決斷,有人說“房謀杜斷”是專指李世民在奪取皇位的道路上,所展現出來的實際內容,我並不太贊同這個觀點,事實上,兩個人在貞觀初年同為良相,國家的許多典章制度、政策措施、都是兩個人牽頭研究制定。

史書上將兩個人比作管仲、鮑叔、子產、罕虎,可見兩個人的配合是相當的默契。

兩個人的團結協作,同時也贏得了李世民對他們的絕對信任,相對於兩個人的才能,李世民更加看重臣子之間的團結,因為只有君臣一心,團結協作,才能使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轉。

可以說,在所有的臣子中,李世民最放心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之間的配合。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二月,房玄齡和杜如晦分別被任命為尚書左、右仆射,兩個人同時撐起了李世民的宰相班子,上任之初,李世民就將選拔人才的重要事情交給了兩個人,而且是絕對的信任,李世民對兩個人說道:

“你們身為宰相,一定要廣求賢良之士,依據個人的才能授予相應的官職,這是你們的職責。”並且下令:“尚書省所有的事情都聽兩個人的安排,有大事需要請示朕的,先請示兩位仆射。”

要知道,房玄齡和杜如晦可是剛剛被任命,在宰相這個位置上,還沒有做出任何成績,而李世民對他們的信任就已經超過了對其他人的信任,我想除了他們是李世民的嫡系、除了兩個人的才能之外,李世民看重的是兩人良好的協作所產生的那股“合力”。

同年十二月,在房玄齡的主持下,制訂了官員考核法,確定了以“四善”、“二十七最”等九個等級的考核辦法,為貞觀時期吏治清明做出了貢獻。

雖然,杜如晦在貞觀四年不幸病逝,但在我看來,“房謀杜斷”的這種精神並沒有瓦解,相反由於杜如晦的不幸早逝,讓李世民更加堅定將“房謀杜斷”的精神不斷發揚,後來李世民選拔出來的很多知名的官員,都繼承了這種精神,杜如晦病逝後,李世民悲痛不已,有一次忽然夢見和杜如晦探討國事,而且杜如晦的形象和生前沒有差別,醒來後,李世民都為之流涕,立即派人慰問杜如晦的妻小,並且宣布保留杜如晦生前的那些官佐。

對一名已經亡故的大臣,恩遇不變,千百年來還真是少見,相信也只有貞觀時代才這樣,同時這也是貞觀時代君臣一體的真實寫照。

此後,房玄齡繼續一如既往的對李世民竭盡忠誠,一直到貞觀二十二年逝世為止,期間制訂《貞觀律》,與褚遂良撰寫《晉書》,阻諫李世民東征高麗,這一切都盡到了一個老臣的義務。

史書記載:玄齡明達政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唯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當然,房玄齡優點很突出,同時性格上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決斷力太差,總是顧忌太多,這就使他在某些時候總是處於一種尷尬的角色,魏徵可以犯顏直諫,長孫無忌憑借著自己外戚的身份,可以與李世民探討一些敏感的問題,而房玄齡因為性格的原因,只充當一個辦事員的角色,盡心盡力地完成李世民交給的任務,而不敢有絲毫的違逆。

房玄齡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很低調,幹了不少事情,卻好像不如魏徵那樣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或許他知道太多李世民的秘密,所以為了自身考慮,不得不隱藏自己。

關於房玄齡我們在後邊還會詳細說道,這裏暫且就說這麽多。

不過總體來看,“房謀杜斷”和魏徵的犯顏直諫一樣,都是貞觀時代的標志,同樣,最終也形成一種風氣,成為那段歷史期的獨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