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歧

貞觀十三年(639)十二月,李世民正式下詔討伐高昌。

這一次,李世民將重任交給了兵部尚書侯君集,任命他為交合道行軍大總管統領全軍,也就是從此時開始,侯君集正式向著他人生最輝煌的頂點,大踏步的邁進。

這次跟隨侯君集出征的,有左屯衛大將軍薛萬鈞,左武衛將軍牛進達、中郎將薛孤吳仁、左屯營將軍姜行本、沙州刺史劉德敏,以及鐵勒部族首領契苾何力,唐軍共計15萬人,李世民為了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可謂是下了血本。

貞觀十四年(640)元月,侯君集率領15萬唐軍,浩浩蕩蕩的向西進發,一路上“鐵騎亙原野,金鼓動天地,高旗敝日,長戟慧雲”,唐軍凜冽的殺氣直沖雲霄,將士必勝的信念掩藏於胸,他們堅信這一戰,勝利是屬於自己的。

必勝的信念讓唐軍將士一路向西疾馳,當他們遠離故土,漸漸深入西域腹地的時候,每個人深切感受到了蒼茫大地的空曠與孤寂。

再往前,就是大漠的漫漫風沙與凜冽如刀的寒風。

再往前,或許有的人就會就此倒下。

無論結局如何,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歇,因為前方就是我們即將看到的,勝利的彼岸!

當大軍即將進入高昌邊境的時候,為了緩解連日來的行軍疲勞,侯君集下令大軍暫停前進,因為此刻,唐軍面臨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究竟應該直取高昌都城,還是應該先就進攻打附近的重鎮。

兩個作戰方案,都有可行性,同時也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直取高昌都城,乃“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可是此時唐軍距離高昌都城尚遠,而且一路上地無水草,即使到達高昌都城之下,倘若麴文泰堅守城池,唐軍一旦久攻不下,時間久了,其他地方的軍隊一旦切斷唐軍的歸路,對唐軍極為不利。

而就近攻取重鎮同樣存在風險,要知道每攻下一個重鎮,唐軍必須要派兵駐守,這樣一來勢必會削弱唐軍的勢力,而唐軍最終的目標依然是高昌都城,到時恐怕會造成兵力不足,而功虧一簣。

歸根到底,高昌這個鬼地方,實在不是個行軍作戰的好地方!

面對著兩種即可行又存在嚴重缺陷的作戰方案,侯君集內心裏充滿了矛盾,要知道這是自己首次獨自領兵作戰,而且又事關大唐在西域的切身利益,千裏之外的長安城裏,不知有多少人在等待著捷報傳來,而如果自己稍有不慎,很可能將徹底斷送唐朝經營西域的希望。

侯君集頓時覺得壓力叢生,為了慎重起見,在進入高昌境內之前,他決定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作戰方案。

讓他想不到的是,這次會議唐軍將領的意見分歧很大。

“將軍,我軍應該集中兵力,直取高昌都城,只要高昌都城陷落,活捉麴文泰,其他地方不攻自破,如果貽誤戰機,後果不堪設想。”薛萬鈞率先表態。

“我反對!高昌都城固然要破,但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分兵攻取其周圍重鎮,這樣高昌都城就會逐漸成為一座孤城,到時也許麴文泰出於恐慌,會舉城投降,這樣高昌城會不攻自破。”牛進達緊跟著說道。

“我反對分兵,即使攻取重鎮,也要集中所有的兵力,一個一個的奪取,我們對高昌的地形並不熟悉,如果分兵,一旦陷入包圍,我軍危矣。不過我還是同意薛將軍的意見,應該集中兵力直取高昌都城。”劉德敏也說道。

侯君集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第一次獨自領兵作戰就會遇到這麽個難題,按照他的性格,實在是想長劍一指,直取高昌都城,但是此時理智提醒他,不可莽撞行事,因為此戰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已經威四方的唐朝而言,都是不容有失的。

於是,侯君集決定再聽一聽諸將的意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兩種作戰方案的支持者各占一半,似乎雙方講的都很有道理,可是對於其中的缺陷如何彌補,又都沒有主意。

最終,促使侯君集下定決心的,是契苾何力的一番話。

“我軍遠道而來,後勤補給十分不便,如果長時間在高昌腹地逗留,恐怕兇多吉少,相信麴文泰這杆大旗倒下,高昌不攻自破,將軍所擔心的不過是高昌國內惡劣的氣候環境,以及陌生的地形,這個沒有關系,我可以為將軍做向導,直搗高昌都城!”

契苾何力說這番話,並不是再吹牛,身為鐵勒部族的首領,對於西域的地形是相當的熟悉。

契苾何力的話讓候君集頓時覺得信心百倍,而且他明白,深入對方腹地作戰,最好是速戰速決。

“有契苾將軍做引導,什麽困難也不用怕了,傳我將令,大軍原地休整兩天,後日向高昌都城急速進發,破城之日,活捉麴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