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懷

正月十七日,一代諍臣諫官魏徵病逝於家中。

噩耗傳來,李世民悲痛不已。魏徵的逝世對李世民打擊很大,要知道貞觀盛世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李世民實行開明的政治策略治國的結果,而一個皇帝要想做到時時處處的開明,就需要有人去監督,去督促。

魏徵無疑就是那些總和皇帝“唱反調”、“嘮嘮叨叨”的監督者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現在這個監督者已經永遠閉上了嘴巴,這是李世民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個盛世局面如果繼續保持下去,就需要魏徵這樣的人。

所以當聽到魏徵病逝的消息後,李世民留下了悲痛的淚水,宣布廢朝五日,並且親自到魏徵的宅邸永興坊去吊唁,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喪禮。

為了表彰魏徵生前的功績,李世民特意下令用一品官的羽保依仗來埋葬魏徵,被魏徵的妻子婉言謝絕,他的妻子說道:魏徵一生的生活都十分節儉,現在陛下要用一品官的羽保依仗來埋葬魏徵,魏徵如果在天有靈是不會安心的。

在我看來,他的妻子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更加反襯出魏徵的偉大,魏徵用它那正直浩然之氣為當時所有的朝臣樹立了榜樣,同時他的這股正氣不經意間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家人。

一個人如果能夠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打動、感染身邊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魏徵出殯的那一天,李世民登上皇宮禦院中的西樓,望著漸漸遠去的靈車,不禁失聲痛哭,發出了“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的哀嘆,他雖然明白人死不能復生的道理,但是想到從今以後再也聽不到那真真切切的肺腑之言時,心中不免悵然哀嘆!

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得到金錢、權力、名譽等等等等,但是想聽到別人對你說一句真話時,真的很難!

因為真話從來都是刺耳的,是直刺心窩的,是瞬間揭下我們虛偽面具的,所以我們竭盡全力的躲避它,甚至打壓它!

而作為皇帝想聽到臣子的真話更是難上加難,當然這並不能怪誰,這是古老的帝國制度所決定的,但是就在中國歷史遵循這種制度一步步向前邁進的時候,不經意間貞觀時代打破了這個桎梏,這一切都是皇帝李世民和以魏徵為代表的諍臣們通力協作的結果。

正像李世民所形容的那樣,皇帝和大臣就是人和鏡子的關系。

可是如今魏徵這面鏡子已經破碎,怎能不讓李世民傷懷呢?傷感之下,李世民寫下了一生中最具哀怨情緒的一首詩:

勁條逢霜摧美質,

台興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台上,

空對余形無復人。

這首詩如果從純文學角度來看,並不具備很高的藝術水準,但它卻是李世民發自內心的哀號,他傷感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以防已過,今魏徵殂逝,一鑒亡矣!”

李世民的“三鑒”之說,千百年來被無數的為政者視為經典,我想李世民能夠說出如此經典的話語,除了他是個古往今來少有的政治家之外,更是因為他對魏徵那至深至熱的感情,雖然在此後的不久,因為某種原因,李世民否定過魏徵,但我依然認為對於魏徵的功績,對於這位與他攜手開啟貞觀盛世的諍臣,在目送這位昔日的戰友永遠離去的時候,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李世民的悲傷是真實的。

魏徵的逝世讓李世民的心裏頓時覺得空蕩,雖然每天上朝依然要面對很多朝臣,但是沒有魏徵的大殿,似乎缺少了一些什麽。

究竟缺少什麽呢?

所有的人都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但這種感受卻又真實的存在!

面對朝堂之下的很多大臣,李世民的心中忽然生出許多感慨,這些人中有的人是開國元勛,有的人是玄武門事變的功臣,有的人是開疆拓土的戰將、有的人是開啟貞觀盛世的文臣,這麽多年來他們為李唐王朝奉獻著一切,更為這個盛世的不斷延續而嘔心瀝血。

現在該是我為這些功臣做些什麽了,為了沒有遺憾,為了讓這些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於這個帝國中的價值,李世民下令為建唐以來功勞最大的24位功臣繪制圖像,並且將這些圖像永遠高掛於三清殿旁邊的淩煙閣裏。

這24位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瓊。

這些人中有的已經逝去,有的正在老去,但無論如何,這是李世民對這些人的肯定,中國歷史多次上演著一段又一段屠戮功臣的大戲,但是到了李世民這裏,確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