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積蓄勢力

魏徵的去逝讓李世民固然傷懷,但是現在擺在他面前的立儲問題,促使他又必須回到現實來去面對,不屑的李承乾擁有“禮法”這件利器,優秀的李泰擁有“能力”這項優勢,這確實讓李世民左右為難。

當然就個人來講,李世民還是傾向李泰的。

李世民也許想不到,就是他的這種傾向性,最終導致了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二人的儲位之爭,從而引發了貞觀一朝的政治地震。

……

李泰明白父親寵愛自己意味著什麽,但是由於自己比大哥晚出生兩年,所以不得不讓位於大哥,沒辦法,這屬於自然災害,怨不得誰,對於李世民不輕易廢掉太子,實事求是的講,他是充分理解的,但是他並不甘心,憑什麽早出生就得享有特權,而且你還是個二百五,父皇的皇位當年不也是奪來的嗎?

父皇能奪?我什麽就不能?

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讓李泰下定決心運用自己的權術將李承乾從太子的位置上踹下去。

李泰就此開始了他的奪儲計劃,第一步:拉攏朝臣。

李泰明白,奪儲是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工作,靠自己單練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找到同盟者,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李泰的地位決定他不可能拉攏到那些老臣,因為那些人是傾向於太子的,所以李泰將目光瞄向了另外一些人,具體說來,李泰拉攏到的人分別是:駙馬都尉房遺愛(房玄齡之子)、柴令武(柴紹和平陽公主之子)、黃門侍郎韋挺、原工部尚書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等人。值得一提的是杜如晦的兒子杜荷是名副其實的太子黨,與叔叔杜楚客可謂是勢不兩立,看來為了爭奪權力真的是六親不認了。

盤點一下李泰同盟者的身份,除了韋挺之外,大多都是大唐開國名臣的子弟,這些人雖然名氣、才能無法和開國名臣相比,但由於身份特殊,也算是李世民的嫡系,這些人出於自身的利益擁有一種在政治變動中撈取政治資本的動力,而且一旦李承乾和李泰的鬥爭陷入白熱化的時候,這些人的動向在某種程度上會為李泰增添籌碼。

當然,在李泰培植自己親信勢力的同時,事實上李承乾也沒閑著,雖然這位仁兄有些二百五,但他並不是白癡,李泰的行為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壓力,在他看來,老爸看不上自己,弟弟勢力又不斷擴大,現在的他已經有些孤立,雖然那些老臣支持自己,但與其說是支持自己,不如說他們在維護禮法,而真正的同盟者自己卻是一個也沒有。

面對李泰的嚴重威脅,李承乾決定率先出手,不過這位仁兄想出的辦法實在不敢恭維,他祭出的招數是告黑狀。為此他特意指派了一名親信,謊稱是魏王府掌管占蔔的典簽,到玄武門向李世民上了一道封事,其中羅列了李泰的一系列罪狀,妄圖通過這種手段將李泰扳倒。

顯然,李承乾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老爹曾經是告黑狀的高手(狀告李建成),這麽拙劣的做法怎麽可能騙過李世民呢?

果然不出所料,李世民看到封事後馬上識別出其中有假,當然他心中也明白這是李承乾耍的小聰明,但在沒有充足的證據下,李世民采取了一種息事寧人的做法,以抓不到上封事的人為名,將這件事壓了下去。

李世民的這種做法一來是不想讓兄弟二人矛盾再激化,二來是不想讓那些朝臣知道後議論個不休,所以他極力淡化這件事,但是顯然李世民過於一廂情願了,他的這種做法事實上是在重復當年李淵的老路,而結果只有一個——鬥爭更加激烈!

果不其然,李承乾一次不成功,這位仁兄並沒有善罷甘休,立即采取了更為極端的手段——暗殺!

事實證明:在皇權爭奪的道路上,確實沒有什麽道德可言,我們實在不能簡單的用道德標準來判斷其中的是非曲直,政治鬥爭中,利益的成功攝取是其唯一性。

不過讓李承乾感到遺憾的是,由於自己日常缺乏對暗殺人員的訓練,加上魏王府的守衛的確很嚴密,李承乾的計劃再一次以失敗告終。

兩次行動失敗,讓李承乾終於靜下心來,冷靜分析眼前的局勢,此時他的頭腦開始轉為清醒,他忽然意識到,自己與李泰的鬥爭是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僅憑一時的氣憤和呈匹夫之勇是難以成就大事的,要想徹底扳倒李泰,讓他永無翻身之地,自己必須要通盤的謀劃,甚至要打長期持久戰的準備。

出於一種即自保又對抗的心理,李承乾決定效仿李泰的做法,也開始擴充自己的勢力,李承乾拉攏的人員成分比較復雜,既有功臣之子(杜如晦的兒子杜荷),也有內宮宿衛(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和朝廷大員(洋州刺史趙化節)、更有刺客殺手(紇幹承基),還有皇室宗親(漢王李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