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京觀

這件事情就是建造京觀!

所謂京觀,其實就是一個超級大墳冢,不過這個墳冢的建造材料實在有些特殊,它是用敵人陣亡將士的屍骨建成的,高句麗人在貞觀初年建造京觀,白癡都能看出來是用什麽人的屍骨建成的。

是的!用的就是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骨!

我們不能否認楊廣東征高句麗是錯誤的,但那些魂斷遼東的隋軍將士又有什麽錯,既然已經戰死疆場,為什麽就不能讓他們安息呢?

我們可以想象的出,當烈烈寒風吹過京觀的時候,會卷起慢慢煙塵,頃刻間會露出那森森白骨,“屍山血海”早已不再是文學中的形容詞,而是一幕幕映入眼簾的真實慘景!

那一刻,我聽到了幾十萬烈士的忠魂不斷地嘶喊,仿佛在像世人傾訴著他們的冤屈!

正是山有木兮國有殤。魂兮歸來,以瞻河山!

高句麗人建造京觀就是為了向新生的大唐帝國炫耀武功,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不太不知道大唐帝國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他們更不知道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新崛起的帝國,將以翹首的姿態屹立在他們的西邊。

面對著雄壯的京觀,高句麗人是那樣的傲慢,在他們看來,京觀代表著自己的榮耀,因為數百年來,他們面對中國從沒有過這樣的勝利,同時,京觀只要存在一天,就代表著唐朝的恥辱,面對此種情況,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不會不聞不問的。

當然,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戰爭是政治鬥爭的極端形式,當時剛剛即位不久的李世民面對著來自突厥的壓力,所以他實在不願意在東邊再樹立強敵,但李世民是不能忍受恥辱的,所以在貞觀五年,他決定首先通過外交方式來嘗試解決問題,於是他派出廣州司馬長孫師前往高句麗解決“京觀”問題。

李世民只給長孫師一個命令:不能有失國體的情況下,讓高句麗人毀掉京觀!

應該說長孫師的任務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在到達高句麗後覲見了國王高建武,詳細陳說唐朝對於高句麗建造京觀的看法,希望高建武能夠毀掉京觀。

高建武是楊廣三伐高句麗時國王高建元的同父異母兄弟。

坦白的講,高建武還算是個不錯的國王,從個人角度而言,對唐朝還是很有好感的,早在武德年間,高建武就曾經幾次遣使向唐朝進貢,特別是武德五年的時候他還奉李淵之命,搜羅隋末散落在遼東的隋朝士兵和百姓,並且以禮遣返。

對於這樣一個和唐朝保持友好關系的國王,為什麽會忽然間想起了建造京觀來觸痛大唐的神經呢?

在我看來,建造京觀並不是高建武的決定!

首先從高建武個人來分析,從他先前和唐朝的關系來看,他是不應該也不可能主動下令修建京觀的,也就是說修建京觀不是高建武的主管意識所為。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麽決定修建京觀很可能是當時高句麗國內一位地位非常高、並且有威望的大臣決定的,雖然史料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個人是誰,但是決定修建京觀這樣一件有國際影響的事情,絕不會是一般人的決定。

如果這個假設也成立,那麽就可以看出,這位大臣的權利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出一般臣子的概念,甚至說成為了權臣!

那麽說高建武知道修建京觀這件事嗎?

我認為他是知道的,不過有時候民族自豪感是會在第一時間占據內心的,京觀代表著高句麗對中國的勝利,在這一點上,高建武作為高句麗人,內心深處是不會反對的。

當然前提是,沒有人找上門來!

現在長孫師已經找上門來,所以高建武不得不作出姿態,表示立即毀掉京觀,正式安葬那些犧牲在遼東的隋朝將士屍骨。

長孫師的任務完成的還算順利,當然前提是在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後來的清朝也想和洋人們談判,但因為國家積貧積弱所以只能簽下不平等條約。

因為弱國無外交!

京觀終於毀掉了,李世民總算是出了一口氣,畢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但對於高句麗來講,這卻是一個敏銳的信號,在他們看來,唐朝並沒有忘記曾經在遼東的慘敗,而且更加預示著唐朝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很可能會抽出手來著手解決遼東的問題。

彈丸之地的高句麗如何能與具有天可汗威名的大唐相抗衡?

想到這裏高建武覺得不寒而栗,雖然自己的國家曾經打敗過隋朝,但自己的國家同樣傷了元氣,如果未來大唐真的大兵壓境,恐怕高句麗會有亡國之險!

為了以防萬一,高建武決定效法當年的秦始皇,在國內東起扶余城,西南至海的千裏地帶上修建起了一條長城,他的初衷和秦始皇一樣,兩個字: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