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撤兵

李世民始終沒有放棄奪回土山,唐軍的進攻猶如潮水一般,一時間土山周圍雙方一共聚集了將近上萬人,不過唐軍的進攻雖然猛烈,但高句麗人憑借著實現挖好的壕溝,有條不紊的抵抗著唐軍的進攻,絲毫不見慌亂。

李世民三天拿下安市城的想法不過是個夢想。

目前的情況下,李世民是最著急的,而李道宗卻是最害怕的,雖然土山失守他不是直接責任人,但他卻負有領導責任,所以李道宗不顧自己一瘸一拐的樣子,來到李世民面前,向李世民叩頭請罪。

李世民明白此時治李道宗的罪絲毫沒有意義,所以他學習當年秦穆公再用孟明的做法,赦免了李道宗,因為在他看來,前邊還有許多硬仗等著李道宗去擺平。

不過老天爺並沒有再給李世民機會!

從六月二十日到達安市城開始,一直到土山失守為止,李世民在此足足耗費了兩個月的時間,未曾前行半步,雖然兩個月對於大戰來講,不算是太長的時間,但是對於遼東這個地方來講,時間對於唐軍是十分寶貴的。

因為冬天即將來了!

遼東的天氣不同於中原,一過了農歷九月就會降下寒霜,氣溫急轉直下,轉眼間秋風就會轉變為凜冽的寒風,緊接著草枯水凍,而唐軍多為中原人,對於遼東的天氣肯定極端的不適應。

李世民是真龍天子,但卻左右不了老天爺的安排!

看著安市城那高大的城墻,李世民是不甘心的,當年楊廣止步於遼東城下,現在他只比楊廣前進了一步,而平壤城依舊是遙不可及!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在經過了內心反復的掙紮後,終於下令撤兵,就像當年二戰時德軍已經望見莫斯科的鐘樓時,卻因為嚴寒的到來而不得不放棄一樣,李世民在回眸安市城城樓上那高句麗的旗幟後,憤憤不已的黯然離開了這座他曾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的安市城!

至此,東征高句麗宣告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對於楊萬春還是十分賞識的,在臨走前,特意賞賜楊萬春百匹綢緞,而楊萬春亦登城拜謝,遙送唐軍回國。

站在國家的角度,你是我的敵人!

站在個人角度,我們是朋友!

平心而論,安市之戰無論唐軍還是安市城守軍,雙方攻防都表現出了極高的水準,所謂英雄惜英雄,雖然作為敵對的雙方,但是最後李世民和楊萬春都表現出了大度的騎士精神,可謂戰爭史上的一段佳話。

東征高句麗,共攻拔玄菟、蓋牟、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余城,遷徙遼、蓋、巖三州戶口 7 萬人入山海關內。共殲敵4萬,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官人酋帥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萬人,並給程糧放還本土。又獲牛馬各五萬以及大量的糧食。唐軍自身損失近兩千,戰馬死者十之七八。

從數字上來看,李世民是獲勝者,但從遠征高句麗的目的和意義而言,李世民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本來經歷了貞觀十七年的政治地震後,李世民想借助東征高句麗的機會,打一場漂亮的勝仗,再展“天可汗“的雄威,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大唐帝國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依然是所有人效仿的對象,可是隨著東征高句麗的無功而返,李世民當初的目的並沒有達到,相反高句麗依然延續著逢中原人不敗的神話,自李世民即位後,東突厥、高昌、吐蕃全都不在話下,而高句麗卻成為了李世民唯一沒有征服的對手,這個遺憾,直到他死也沒能彌補!

最關鍵的是,李世民的心境!

在這場戰爭中,李世民自始至終基本都是沖在最前,與士兵們一同前進,一同撤退,大家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那個帶兵四處征討,虎虎生威的秦王李世民,人們似乎暫時忘記了他的皇帝身份,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李世民實在調整自己!

因為貞觀十七年的這場政治地震,給李世民造成了極大的心裏傷害,怎樣忘記傷痛?怎樣才能走出過去的陰影?在李世民看來,唯有重新回到戰場,找到當年的自己,才能漸漸的忘記過去。

當然忘記過去只是暫時的,但即使是短暫的忘記,也比時刻徘徊在過去的陰影中要強很多!

而勝利無疑是他最期望的,現在因為寒冬的到來,而不得不半途而廢,李世民不僅沒有走出曾經的陰影,相反,他的內心再次遭受打擊。

因為他平生從未敗過,甚至面對敵人的時候,敵人只有兩個選擇,要麽是死,要麽就是投降。

可現在高句麗人卻實實在在的為李世民上了一課!

在李世民看來,沒有結果,就是失敗!

心情極差的李世民率軍走進了大唐的國界,不久他生病了,有些人的命運也即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