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借兵

百思不得其解的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成了俘虜,在被押往印度王城的路上,王玄策終於搞明白了是怎麽回事。

在戒日王逝世後,印度當時的各國又重新陷入了混戰之中,經過一番你爭我鬥,最終的結果是帝那伏帝(今印度北部蒂魯特)的國王阿羅那順成功奪取了帝位。

阿羅那順是個激進分子,以殘酷的手段鎮壓了反對者,並且對外擴張領土,同時廢除戒日王在位時的一切條令和政策,這其中也包括親近唐朝的政策。

所以,在聽到唐朝使團來印度訪問的消息後,阿羅那順武斷的做了一個決定,突襲唐朝使團。通過這個事件可以明顯的看出,阿羅那順是個典型的二杆子。

即使要打也要撿弱的打,唐朝這只老虎的屁股實在摸不得!

王玄策知道事情的真相時,印度軍隊已經押著他們兩個人即將到達印度王城,如果進了印度王城,那王玄策即使插上一雙翅膀,也休想逃離魔掌,所以在和副手蔣師仁商議後,兩個人決定利用夜色的掩護趁機逃跑。

事實證明:兩個人的運氣十分不錯,在一個漆黑的晚上,王玄策對守衛說自己有內急,讓守衛給自己松了綁,而趁守衛不注意,從背後拍了守衛的黑磚,然後換上守衛的衣服,就這樣兩個人趁機逃離了印度軍隊的行軍營帳,一直向北逃去。

我還會回來的,此仇不報非君子!

王玄策和蔣師仁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可是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想要報仇談何容易?

除非先回到長安,向皇帝陛下說明情況,請求出兵征討。可是這樣也有個問題,一來時間拖得太久,從長安到印度幾千裏的路程,中間還不知道會有什麽變化。二來王玄策作為訪問團團長,本來一行有三十二人,現在只剩下兩個帶隊的,如果回到長安,王玄策怕李世民追究責任,而且手下人全部戰死,王玄策深知雖然不是自己的責任,但作為領導實在沒有臉面回去交差。

所以復仇的火焰始終在王玄策的心中燃燒,一來是為了給死去的弟兄報仇,二來為了維護大唐帝國的尊嚴。

既然不願回到長安,也就意味著王玄策必須要自己承擔復仇的全部責任,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思想鬥爭後,王玄策決定前往一個國家——尼泊爾。

他的想法是找尼泊爾國借兵,回擊阿羅那順!

尼泊爾正好在印度的北邊,王玄策之所以決定前往那裏,除了因為路途較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尼泊爾國王的女兒尺尊公主是吐蕃國王松贊幹布的妻子,而松贊幹布和李世民是個什麽關系,想必大家應該能夠清楚的記得,當然這中間全都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文成公主!

王玄策在見到尼泊爾王後,以松贊幹布的名義借到七千騎兵,同時以李世民禦封的外交使節身份向唐朝在附近的屬國發布征兵的告示,又募得了兩千余人,而且松贊幹布在得到消息後,也迅速派出了一千多人支援王玄策。

曾經孤單的王玄策轉眼間變成了手握重兵的將軍!

在此之前,王玄策還真沒有指揮過千軍萬馬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這一次因為特殊的遭遇讓他有望帶領一支多國部隊去實現開創“武功”的傳奇故事。

在對這只多國部隊進行整編後,王玄策自封為行軍大總管,以蔣師仁為先鋒,浩浩蕩蕩的向印度開進。

阿羅那順!你會為你曾經武斷的決定而付出慘重的代價,我始終堅信這一點,因為在我的背後有一個強大、富饒的國家作為後盾。

而你卻只有一顆血腥殺戮的心在支配你的行為,除此之外,其實你什麽都沒有!

王玄策端正坐在馬鞍上,面對印度王城的方向深深的凝視著,忽然間,他抽出戰刀用力一揮,高聲喊道:為死去的弟兄報仇,為我大唐誓死一戰!

霎那間,王玄策的喊聲劃破了曠野的寂靜,馬蹄聲響,伴隨著滾滾黃沙,一萬余人向著印度王城的方向呼嘯而去!

前方目標:茶博和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