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征龜茲

前邊我們說過,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回來後,就又將目光鎖定在了西部,因為西部是李世民的福地,天可汗的威名也是源於西部的一系列征討。

從貞觀九年開始,李世民就想徹底的控制西域,因為成功滅掉高昌極大的刺激了李世民經營西域的雄心,數年間李世民就經常對西域的焉耆、龜茲等國家用兵,雖然大戰沒有,但也是小戰不斷。

李世民用兵西域讓那些小國叫苦不叠,對於它們來講,面對大唐帝國的打壓,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於大國,而當時在西部最大的國家就是西突厥,唐朝經營西域讓西突厥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為了阻止唐朝伸手西域,西突厥首先極力拉攏焉耆,目的就是為了切斷唐朝與西域各國的往來,面對西突厥的拉攏,焉耆毫不猶豫的跟了過去,宣布不再向唐朝進貢,並且切斷唐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對唐在西域的利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貞觀十八年(644年)八月,李世民任命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進擊焉耆。恰在此時,焉耆內部發生了變故,焉耆王龍騎突支的弟弟頡鼻、栗婆準等三人乘機歸降唐朝,郭孝恪趁機以栗婆準為向導縱兵奮擊,斬殺七千多人,生擒龍突騎支,扶持栗婆準管理焉耆國事。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郭孝恪僅僅退兵三天後,西突厥發兵攻打焉耆,俘虜了栗婆準,並且扶持了一個親西突厥的焉耆傀儡政府。事實上,唐朝這次西征焉耆並沒有徹底的解決問題,而且依然要面對西突厥在西部的威脅。

就在郭孝恪征討焉耆的同時,焉耆東部的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不失時機的派兵增援焉耆,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龜茲當時和焉耆的想法是一樣的,都依附於西突厥對抗唐朝。

本來在貞觀初期,龜茲王蘇伐疊經常遣使來長安進貢,兩國的關系還是不錯的。可是自從增援焉耆後,龜茲也不再向唐朝進貢。不久,龜茲王蘇伐疊去世,他的弟弟訶黎布失畢即位。

訶黎布失畢即位後,依然延續著以前的政策,對唐朝的態度很是冷淡,不過他比自己的哥哥更猛,為了討好西突厥,居然攻打唐朝在附近的屬國,這樣一來就引起了李世民的憤怒,而從遼東回來後,李世民一直想有個借口繼續用兵西域,現在訶黎布失畢給了自己的借口,如果不出兵的話簡直天理不容。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世民詔令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昆侖道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為副總管,與安西都護郭孝恪等人率領十余萬大軍征討龜茲,並且連合鐵勒、突厥、吐蕃、吐谷渾等部分軍隊一同隨行。

阿史那社爾是突厥將領,貞觀二年他因為抵抗薛延不利,受到滿頡利可汗的打壓,率眾西走,轉而依附於可汗浮圖,貞觀四年趁西突厥內部大亂之際,阿史那社爾率兵攻打西突厥,占領了一半的國土,自稱都布可汗。

勢力強大後,阿史那社爾沒有忘記當年薛延陀給自己制造的麻煩,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冒然遠征薛延陀,結果被打得慘敗,不得已敗走高昌。

可是心有余悸的阿史那社爾又怕在自己走背字兒時,高昌國落井下石的幫助西突厥吃掉自己,無奈下於貞觀九年率眾東行,歸順大唐。

貞觀十四年,阿史那社爾跟隨侯君集攻打高昌,立下戰功,被封為畢國公。

李世民這次之所以選中阿史那社爾總領全軍,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西域作戰經驗,而且身為突厥人,對於西域的民風、語言、文化等甚為了解,雖然龜茲國不大,但是地處偏遠,李世民明白這一戰事關唐朝在西域的利益,所以此戰不容有失。

曾經遠征薛延陀的教訓,讓阿史那社爾這一次長了經驗,在出征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李世民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下的征討令,阿史那社爾一直準備到轉年的四月份方才出兵,作為一名突厥將領,阿史那社爾明白此戰對於大唐的重要性,雖然自己曾經跟隨李世民、侯君集等人不斷的南征北戰,但那個時候他都不是主要角色,而這一次李世民將這次征討龜茲萬萬全全的交給了自己,對於阿史那社爾而言,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壓力。

也許這一次還是一名漢人將領總領全軍,或許沒有阿史那社爾的這種感受,但是作為突厥人阿史那社爾的心中對李世民有著說不出的感激之情。

他忘不了當年在自己處境不利時,李世民毫不猶豫的收留了自己。

他更加忘不了這麽多年來,李世民對於這些外來的歸降者始終沒有戒備之心。

如今皇上將這份重任交給了我,所以我只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