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萬象更新

1、吃飯是個大問題

在武則天退位之後,到李隆基即位之前,坦白的講,老百姓們日子過的並不舒坦,對於百姓們而言,誰當皇帝並不重要,朝廷上層哪個派鬥倒哪個派他們並不感興趣,自古以來百姓們最關心的就是吃飯問題,可是那幾年全國各地水災、旱災、蝗災,災災不斷;雖然那個時候沒有關於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但帝國上層由於爭權奪勢而打的不亦樂乎,賑災問題沒有幾個人能夠關心,所以受災的百姓們,其驚恐程度不亞於聽到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

現在,隨著李隆基的登場亮相,賑災將是他首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這即是他的主觀意念,同樣也迫於客觀形勢。

早在景雲二年(711年)汾水流域發生大地震,而轉年全國便發生了兩次饑荒,這次饑荒的時間一直持續了一年多之久,一直到李隆基改元年號為止,饑荒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

面對這個問題,李隆基確實不敢怠慢,因為他知道如果饑荒問題不解決好,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大批的難民長時間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就會逐漸變為流民,就會成為這個國家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要解決糧食問題,說句實話,那個時候全國各地並不缺糧食,但為什麽最終會造成災民沒有糧食可吃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隋朝的義倉制度說起!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在全國各地曾經建立了很多義倉,所謂義倉就是政府在糧食豐收的年月,購置大批糧食儲存在各地方,一旦發生饑荒,政府就可以進行宏觀調控,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災民們,算是一種常用的賑災手段。

可是隨著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方的割據勢力趁火打劫,將自己歸屬地的義倉據為己有,在這一點上李唐王朝也不例外,可以說正是那些義倉裏的糧食使李唐王朝逐漸站穩了腳跟。

從中嘗到不少甜頭的李唐王朝,在建國繼續沿用義倉制度,而且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長安城附近經常缺糧,所以就從各地的義倉調撥糧食運往長安。

事實證明,做什麽事情一旦形成慣性,就變成了一種潛規則,在此之後各地的糧倉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所有人都將各地的義倉當成了長安城唯一的儲備糧倉,即使發生饑荒時,各地方也僅僅是從義倉撥出很少的一部分糧食用於當地的賑災,因為地方官最在意的是頭上的烏紗帽,如果義倉糧盡,萬一長安城急需糧食,而到時自己拿不出來那可是吃不了兜著走,畢竟決定自己前途的人都在那裏。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李隆基即位為止,如今他坐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決心開創盛世局面的他,決心利用這次賑災的機會,恢復各地義倉原有的作用。

為此,他下令各地從現在開始嚴禁從義倉裏調撥糧食運往長安,開放義倉用於當地的賑災。

應該說這對於剛剛執政的李隆基來講是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各地的糧食問題雖然解決了,但長安城的糧食從哪裏來?

對於這個頭痛的問題,李隆基思考了很久很久,坦白的講,帝國的疆土這麽大,並不是所有的地方全都糧食欠收,例如江南的糧食收成就很富足,但在那個交通並不發達的年月,如果從江南大批運送糧食到長安,卻是個艱巨而又復雜的工程。

雖然隋煬帝楊廣以其天才般的想象力,開鑿了京杭大運河,確保了南北水路交通線的暢通,而且又連接了長安到洛陽的水路運輸線,但時過境遷,隨著唐朝建國後,尤其女皇武則天定都洛陽後,運河年久失修,早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風采,更說不上充當運輸線。

問題的關鍵是,水路運輸在當時來講的確是最方便、最簡捷的一條道路!

面對如此現狀,李隆基在剛剛解決完義倉的問題後,再次拋出一枚重磅炸彈——重修運河!

開元元年(713年)元月,李隆基任命洛州刺史李傑為水陸轉運使,並全權負責修理運河的事宜。

於是,即隋煬帝楊廣開鑿京杭大運河的110年後,那條由北向南的湍急水域上再次聚集起了無數的工匠。只是這一次不再是以奢華與浮靡為終點,而是徹徹底底的解決“民生問題!”

終於,歷經一年的時間,李傑不負眾望,終於讓京杭大運河恢復了昔日的風姿,並且打通了洛陽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線,與當年的楊廣比起來,李隆基時代的這次治理河道工程似乎更有建樹。

當李隆基聽到河道被打通的消息後,不禁長舒一口氣,因為在他看來,與先前的爭權奪利相比,自己坐在皇帝寶座上,解決好民生問題更能證明他存在的價值!

從洛陽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線,雖然只是李隆基為了賑災的權宜之計,不過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這條運輸線在大唐帝國未來舉步維艱之時,居然會成為京師重地的唯一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