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

但李隆基在剛剛解決完糧食問題後,將目光重新拉回到自己身邊時,卻發現朝廷內很多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想想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奶奶武則天就是極度享樂主義者,到了叔叔李顯和嬸嬸韋皇後那裏,又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斂財大王,再加上姑姑太平公主的大肆揮霍,朝廷這幾年沒少浪費錢財。

俗話說的好,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這幾年在帝國上層領導人的影響下,朝廷內基本上養成了一種浮華之風,這對於一心想要開創盛世局面的李隆基而言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為未來帝國需要用錢的地方有很多,光是官員的薪水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李隆基敏銳的意識到,如果不及時刹住奢華之風,帝國的前途實在堪憂,雖然此時他還來不及考慮用何種方法去充盈國庫裏的銀子,但他明白可以從老祖宗那勤儉節約的教誨開始做起。

都說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在李隆基看來,此時勤儉節約是朝廷內每一個人所必需完成的任務,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隨即李隆基下令皇宮之內所有人不許穿華麗的衣服,不準佩戴貴重的首飾,皇家專門的織錦坊全部關閉。一時間皇宮之內的人仿佛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不僅如此,對於那些隨意浪費的行為李隆基也是毫不手軟的進行打擊。有一次,兩個宮門守衛將吃剩下的飯菜隨手扔到了垃圾桶裏,李隆基看到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兩個人斬首,幸虧是大哥李成器出面講情,才免去兩個人的死罪,不過經過這件事後,朝廷內所有人全都看清了李隆基整肅朝綱的決心,所以一時間大興節約之風。

事實上,從上述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的出李隆基是個注重細節的人,同時也是個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人,眼下雖然節儉之風盛行,但他覺得所涉及的範圍依然很窄,在經過仔細的分析後,他找到了影響帝國財政收入的兩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寺廟和貴戚手中的土地!

先說寺廟問題!

從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初年將近300多年的時間裏,中華大地的寺廟猶如雨後春筍般的興建起來,雖然唐朝的皇帝信封道教,但佛教的地位一直沒有降低,特別是玄奘從印度帶回佛經之後,一直到武則天晚年,佛教進一步興盛起來。其標志就是武則天親自主持在洛水河畔的山上開鑿盧舍那大佛石像,這就是我國現今保存下來的四大石窟之一——洛陽龍門石窟!

佛教的興盛,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各地寺廟的大肆興建。 在前邊我們介紹玄奘求法的時候曾經說過,唐朝的和尚全都是政府的在編人員,算是出家的公務員,政府會給這些在編的和尚劃撥一些土地,而且不用交稅,從某種角度而言,唐朝的和尚尼姑基本上算是白吃白喝,不用承擔任何納稅人的任何職責。

如果拆除多余的寺廟,讓那些白吃白喝的和尚尼姑還俗,會能減輕國家很多的負擔!

雖然這個決策不像管理義倉和治理河道那樣輕而易舉的就可以定下,畢竟這涉及到宗教問題和諸多人的切身利益,但魄力十足的李隆基還是決定要試一試,所以既義倉制度和治理河道兩個舉措相繼實施後,李隆基下令拆毀全國多余的寺廟,勒令和尚尼姑必須還俗,參與國家建設。

據史料記載,當時拆毀的寺廟共計2千余座,被勒令還俗的和尚尼姑將近8萬人,這些被拆除的寺廟,其原有的土地完全歸還到了政府手中,然後政府進行統籌的規劃,將土地分給那些流民。

寺廟占有的土地,李隆基可以憑借強制的手段進行回收,但接下來貴戚們手中的土地該如何收回則不是那麽輕而易舉的能夠解決!

強勢的手段是萬萬不行的,這一點李隆基深刻的明白!

所謂貴戚就是那些王子、外戚、皇族等相關人員組成的有勞動力但卻白吃白喝的人,與和尚尼姑相比這些人不僅身份顯赫,有權有勢,而且都是與李隆基有血緣關系和姻緣關系的人,最關的是,法律已經規定了貴戚封地的合法化,如果強行剝奪,勢必會引起動蕩。

李隆基明白如果無故剝奪貴戚們手中的土地,貴戚們很可能會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進行打擊報復,進而圖謀不軌。

所以,李隆基只能采取曲線救國的策略,他規定從現在開始,作為李唐王朝的貴戚,有責任有義務為國家分憂,為了讓大家給全國的百姓們做一個模範帶頭作用,所有的貴戚們按照手中土地的多少,按比例上交土地稅。

當然在最初階段,土地稅額並不多,貴戚們完全能夠負擔的起,李隆基的策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逐漸加價!

事實證明,這個策略很有效,並沒有引起貴戚們的反對,但不久之後李隆基發現,與貴戚們掌握著大量土地相比,貴戚們的行為方式才是制約這個帝國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