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功臣外放

在李隆基出手整治貴戚和外戚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和他曾經並肩戰鬥的那些手下功臣,由於這些功臣的通力協作,李隆基逐漸穩固了自己的權力。事實證明,與先前的所有皇帝一樣,李隆基也沒有擺脫整治功臣的宿命。

李隆基的功臣們雖然是一個團隊,但仔細分析一下首先可以將這些人縱向的劃分成兩個部分,他的功臣們可以分為第一梯隊功臣和第二梯隊功臣。

第一梯隊功臣顧名思義就是在唐隆政變和誅滅太平公主集團中,與李隆基並肩作戰,為他沖鋒在前的人,例如劉幽求、鐘紹京、王毛仲、葛福順等人。

而第二梯隊功臣與第一梯隊功臣相比,顯然他們的功勞略遜一籌,因為他們沒有經歷刀光劍影的血拼,例如陸象先、郭元振和魏知古;這些人雖然沒有在李隆基發動政變時,與他並肩作戰,但他們確實是支持李隆基的,例如陸象先在太平公主揚言廢掉李隆基的時候,就率先站出來反對。

面對這兩個梯隊的功臣集團,一心想開創盛世局面的李隆基,必須要對現有的班子進行調整,因為有的人依據自己的能力來看,已經完成了使命,如果繼續留在朝廷,則是人浮於事。

綜合兩個梯隊的功臣所立的功勞以及個人能力來看,李隆基決定首先從第二梯隊的人開始入手。

不過李隆基延續了他的高祖李世民的優良傳統,對於功臣沒有趕緊殺絕,而是采取了外放的方式進行處理,這也是唐朝自建國以來對待政變功臣一貫采取的方式。

第一個進入李隆基法眼的便是陸象先!

李隆基不會忘記曾經在太平公主揚言廢掉自己的時候,陸象先站出來反對所表現出來勇氣,可是對於眼下的朝廷,以陸象先的能力而言,似乎並不符合李隆基的用人標準,如果這個帝國繼續慢條斯理的前進,陸象先一定會是個合格的宰相,但李隆基卻是要讓它加速前進,陸象先顯然跟不上速度。

坦白的說,陸象先是個好人,更是個有骨氣的人。李隆基曾經評價過他說:“天氣寒冷才知松柏不凋,先生您做到了。”

可是帝國要想加速前進,雖然需要陸象先這樣的好人,但更需要有魄力的人!

所以,李隆基權衡再三,決定罷免陸象先的宰相職務,改任益州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

對於陸象先而言,這是個合適的官職。

事實證明,陸象先雖然不是做宰相的材料,但卻是個合格的地方官。據史書記載,在陸象先擔任益州長史的日子裏,將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主張寬仁施政,與民生息。並且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由此看來,陸象先也是個心胸豁達之人,所以李隆基在罷免他職務的時候,並沒有采取太多的策略技巧,因為他知道對於陸象先這樣的人,只需要給出最終的結果!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七十一歲的陸象先病故在益州,李隆基賜謚號為“文貞”。

在我看來,“文“乃溫潤平和之意,“貞”乃正氣凜然之意。這個謚號的確很準確的總結了陸象先的一生。

在陸象先被罷免之後,第二個進入李隆基法眼的便是時任兵部尚書的郭元振。

郭元振雖然很有能力,也曾支持過李隆基,但在李隆基看來,郭元振的立場並不堅定。因為在唐隆政變時,當李旦登上承天門樓時,身邊的護衛就是郭元振,保衛李旦並沒有錯,但這也就意味著,在當時來講,郭元振並不是李隆基一派的人。

這樣的人擔任兵部尚書,李隆基顯然並不放心!

在他看來,郭元振時任兵部尚書,而且是歷經武周、中宗及太上皇李旦和自己這一朝的四朝元老,而且曾經征討突厥立下戰功,對於其資歷顯然比陸象先要老很多,所以與處理陸象先不同的是,怎樣處理好郭元振的問題,則是李隆基需要認真思考的。對於這樣的人,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否則很難服眾。

很快,他等到了這個機會。

在太平公主被賜死的三個月後,李隆基在驪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儀式,參加閱兵的約有20萬人,當時光是旌旗就前後綿延將近20余裏。

而這次閱兵儀式的總負責人就是兵部尚書郭元振。

最初當李隆基看著壯觀的行軍隊伍從自己身邊走過時,臉上不時的露出微笑。顯然他對這次閱兵儀式感到滿意,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臉上逐漸開始陰雲密布。

“怎麽越來越亂?”李隆基問身邊的郭元振。

“這……”,郭元振一時語塞!

沉默片刻,李隆基厲聲說道:“軍容不整,兵部尚書罪不可赦!來人將郭元振綁於帥旗之下立即斬首!”

頃刻間,沒等郭元振有任何反應,兵士已將他綁到到了帥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