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壓內臣

宋璟不賞邊臣是為了使大唐帝國從內到外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但宋璟明白僅僅是從帝國的外部著手是遠遠不夠的,內部的問題同樣不能忽視。

邊臣可以用不賞來抑制,朝廷內臣則可以用限權來壓制!

於是,在宋璟剛剛處理完賞賜邊臣的問題後,接下來他將目光瞄向了朝廷內臣。

宋璟明白,邊臣們如果不加以限制,野心會越來越來膨脹,朝廷內臣同樣不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宋璟的觀察,他發現很多不該身居高位的人,卻坐在了那個高位之上。

宋璟是很多年來大唐帝國幾番動蕩的親歷者,他深知讓那些懷揣野心的人坐在高位的危險,所以宋璟決定出手整治。

第一個目標:姜晦、姜皎兄弟。

兄弟二人的出身可謂是根正苗紅,父親姜行本在貞觀時期是匠作大監(建設部部長),東征高句麗時不幸中流矢身亡,李世民哀慟不已親自寫詩以示悼念,並允許陪葬昭陵。

有了這樣一位英雄的老爸,兄弟二人出生後,其人生道路可謂是順風順水,成年後姜皎當上了尚衣奉禦(掌管皇帝的服裝),雖然職位不高,但卻是皇帝身邊秘書類的人物。而哥哥姜晦成為太仆卿。

最重要的是,姜皎同時結交了那時還是王子的李隆基,並且因為脾氣相投,漸漸的成為了摯友。從唐隆政變到誅滅太公主集團,姜皎也算是李隆基功臣團隊的一員,由於他的功勞並不顯赫,然而又有曾經和李隆基打下的友情,所以比起劉幽求、鐘紹京等人,姜皎在朝廷裏安然無恙,被李隆基任命為太常卿。

姜皎的官職並不高,而他哥哥姜晦後來則當上了吏部侍郎。

就這樣,憑借著英雄老爸打下的老本以及曾經和李隆基的那點兒交情,兄弟兩個人仕途一番風順,漸漸成為朝廷內新興的政治明星。

但宋璟卻明白,以兄弟二人的能力,實在不配擔任這樣的官職。

於是在看準時機後,宋璟暗中上疏李隆基,請求罷免兄弟二人的官職。

值得一提的是,宋璟是采取他性格截然相反的方法來撰寫奏疏的,因為他知道如果仗義直言,以目前姜氏兄弟受寵的現狀來看,皇帝陛下未必能夠接受。

所以,奏疏的切入點是以關懷的口吻切入的。

“臣認為姜氏兄弟現在位極人臣,享受恩寵過盛,未來恐怕對這兩個人的安全不能保證啊!”

分析宋璟的話,表面看起來是關心姜氏兄弟的安危,事實上是在變相提醒李隆基要注意對大臣限權。

在奏疏的最後,宋璟寫上了這樣一句話:

“劉幽求、鐘紹京等人皆因恩寵過盛,方致貶黜,希望陛下明鑒!”

如果說上邊的話還讓李隆基有所猶豫的話,那麽這最後一句話,宋璟堅信將會讓李隆基下定決心免去姜氏兄弟的官職。

因為李隆基是不會忘記大功臣劉幽求和鐘紹京在自己身邊時,是那麽讓他寢食難安。

果不其然,在宋璟上疏不久後的開元五年(717年)七月,李隆基下令免去姜晦吏部侍郎的官職,改任宗正卿。就這樣姜晦從朝廷的中樞部門一下子轉到了皇帝的內侍機構,典型的明升暗降。

姜晦雖然被暗貶,但至少還是皇家公務員,而姜皎則被一貶到底,不僅丟掉了太常卿的官職,而且被勒令返回原籍,不過李隆基並沒有把事情做絕,姜皎曾經的待遇保持不變。這種做法頗有些當年劉秀的風采。

宋璟的幾句話,就讓姜氏兄弟丟了官職,要說這兩個年輕後生和宋璟比起來,那可是小巫見大巫,在限制內臣的道路上,扳倒姜氏兄弟僅僅是宋璟小試牛刀,在扳倒姜氏兄弟的兩年後,他將目標瞄準了另一個人,和姜氏兄弟比起來,這個人才是個真正的大人物。

第二個目標:王仁皎。

王仁皎的來頭可謂不小,他是李隆基的嶽父。不幸的是開元七年(719年)四月,王老爺子撒手人寰。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宋璟都不放過,我們的宋大人是不是有些剛正的成了二杆子?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在宋璟看來,王仁皎的問題要比姜氏兄弟的問題還要嚴重,因為在王仁皎死後,他的兒子王守一請求將老爹的墳頭擡高到五丈二尺(大約17米左右)。王守一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李隆基的外祖父竇孝諶死後墳頭的高度就是五丈二尺。

竇孝諶是李旦的嶽父,王仁皎是李隆基的嶽父,同是嶽父級別的人物,所以待遇應該相同。

而事實上當時規定一品大員的墳頭不超過一丈九尺,即使是陪葬皇陵的一品大員墳頭也不能超過三丈。

五丈二尺?怕轟炸機找不到目標啊?

王守一的奏疏遞上去,李隆基當即批準。坦白的說,李隆基批準同意並不是拍腦門決定的,不僅因為曾有先例,更因為在李隆基還是王子的時候,王仁皎對他十分照顧,曾經賣掉自己一件名貴的衣服,讓李隆基吃上一頓難忘的生日晚宴,而且大舅哥王守一始終是李隆基忠實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