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賞邊臣

剛正不阿的宋璟從擔任宰相以來,始終貫徹和執行姚崇時代所遵循的一切,在此基礎之上,他更加嚴守法度,任人唯賢。對於有能力者,他盡力提拔,對於立功者毫不猶豫的賞賜。

可以說帝國在這位良宰的治理下,依然穩步的向著最輝煌的時刻邁進。

然而在這征途中,從某種意義上講,宋璟像是一位預言家那樣,對於該怎樣賞賜有功者,宋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開元四年(716年)說起。

那一年的六月二十九日,突厥的默啜可汗率領本部大軍向鄰部的拔野古部落發起了進攻,結果大獲全勝。不過在班師凱旋的途中,默啜卻遭到了伏擊,由於放松了警惕,軍隊遭受了重創,默啜也不幸被人從背後將身體砍成了兩截。

砍斷默啜身體的人,是一個叫頡質略的人。

頡質略正是來自於拔野古部落, 再聞聽自己的部落被默啜洗劫一空後,他決定采取突襲的方式進行報復。當頡質略砍斷阿史那默多的身體後,並沒有在亂軍中過多的停留,而是切下了他的頭顱,絕塵而去。

偷襲成功,頡質略內心十分興奮,但接下來他要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提著默啜的人頭,自己該往何處去。

返回自己的部落是有風險的,甚至還有可能會給整個部落帶來滅頂之災,但放眼偌大的突厥地盤,實在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思慮再三他投靠敵對陣營——唐朝!

當時大武軍(今山西省代縣北)子將郝靈荃正出使突厥,所以頡質略決定先去找他商議對策。事實證明郝靈荃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在邊境防範突厥這麽多年,現在居然敵方陣營的人會送來了默啜的人頭,面對這份大禮,郝靈荃的嘴巴樂開了花,在他看來有了這顆人頭,自己將會前途無量。

大唐開國近百年來,能夠得到突厥可汗首級的能有幾人,現在我郝靈荃已經做到了,立下這樣的奇功,朝廷一定會為我加官進爵。

帶著這份美好的願望,郝靈荃和頡質略來到長安,將默啜人頭進獻給了皇帝李隆基,而李隆基也確實很是興奮,下令將默啜的人頭懸掛在城門上示眾,同時讓當時還是宰相的姚崇召集相關部門的人員研究對該怎樣對郝靈荃進行獎賞。

然而我們的郝靈荃同志運氣實在差勁,他左盼右盼,上盼下盼,最終等來了消息卻是姚崇被罷相的消息,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暫且擱置,不了了之。

但郝靈荃依然沒有喪失信心,姚崇不幹了,總還有別人,然而他的運氣的確不是一般的差,等到宋璟上台後,雖然為他加官進爵,但是足足等了一年多的郝靈荃,居然等來的只是一個正五品的郎將官職。

從原來的大武軍子將到五品郎將,郝靈荃只提升了一個品級,換句話說只多拿了一級工資,這和郝靈荃當初的期望值相去甚遠,問題的關鍵是,郝靈荃並不是個心胸寬廣的人。這位仁兄在聽到消息後,頓時委屈的嚎啕大哭,急火攻心之下,居然一命嗚呼,算是典型的憋屈而死。

如此看來有的時候,人真是不能和命爭。

唐朝開國之初,唐儉也是奉命出使突厥,在突厥呆了很長時間沒有什麽功績,算是公費旅遊了一趟,可是回來後居然當上了戶部尚書,而且李世民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可謂是功成名就抱的美人歸。

我想郝靈荃之所以那麽委屈以至於因此一命嗚呼,很可能是想起了唐儉當年的經歷,當時在郝靈荃的心中一定會說上這樣一句話:同是奉命出使突厥,而且我還立下了大功,為什麽獎勵的差距怎麽就那麽大呢?

站在郝靈荃的角度而言,他的確應該得到更高的獎勵。但是宋璟不賞,也的確有他的道理。

我們都知道在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說》中,有一條是“不求邊功”,姚崇提出這一點是基於大唐帝國在此之前很多年四處征戰,有很多都屬於窮兵黷武式的征伐,最終導致無功而返,姚崇針對李隆基的追求,認為要想繼續締造盛世的局面,必須至少在十年內不求邊功,其實等於是不再對外進行領土擴張。

基於這樣的一種指導思想,在姚崇當政的四年中,嚴禁那些邊境的守將主動尋釁滋事。因為武將不同於文官,要想升官發財,必須通過創建軍功來實現,現在禁令一出,如果你為了創建軍功主動尋釁滋事,那等於是觸犯了法律。所以時間一長守將們也就不願意做這有風險的事。

但有一點請注意,對於外來的侵略,守將們絕不能有所怠慢,如果到那個時候出工不出力,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事實上,姚崇提出的“不求邊功”,在他當政的時期,基本是以約束邊臣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