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張九齡

張九齡,字子壽,廣東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唐朝第一位出身嶺南地區的宰相。

在因為母喪回家守制之前,張九齡的仕途之路頗為順利,因為他有一個頗為賞識他的宰相——張說,能夠得到這位張說的賞識,是因為張九齡的文采。

元年間的宰相能夠得到李隆基的重用,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姚崇擅長政務,宋璟秉守法度,張說擅長文學,就連彼此掐架的李元纮和杜暹也都以尚儉為名。

張九齡的文采自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象的淋漓盡致,13歲的時候得到了著名書法大家王方慶贊賞,預測張九齡“此子必能致遠”。後來王方慶的話真的得到了驗證,20歲的張九齡憑借著自己的才學,一舉考中了進士,這在唐朝“五十少進士”的時代確實是個奇跡。

進入仕途後,不能不說張九齡的運氣也實在不錯,除了仕途之路一番風順之外,更得到了同樣文采出眾的張說的信任,張說稱贊他為“後來詞人稱首也”。

張說的稱贊並不為過,事實上張九齡的文學成就遠遠超過了張說,除了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助之外,還因為張九齡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家篇名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除了抒發離鄉之後,思念遠方的親人、愛人之情外,我們還從詩中讀出了張九齡那志向高遠,清高秀麗的雅士之風。

作為詩人,清高秀麗的雅士之風絕對讓人麽羨慕不已甚至是引來眾人的欽佩贊許,但是身在官場,張九齡身上的這種特質,並不一定能夠為他帶來好處。

開元十八年張說病逝後,張九齡正好回家母喪守制,三年後當他重新回到那個充滿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朝堂之後,在沒有了張說的庇護後,張九齡的第二此仕途之路注定不會平坦。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張九齡剛剛回到朝廷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李隆基,建議不必禁止私鑄錢幣。因為在當年宋璟治理江淮壞錢的事件後,朝廷對於民間私鑄錢幣管理的相當嚴格,以至於經過這麽多年,已經由當年查治壞錢,逐漸演變成了禁止私自鑄錢。

張九齡的這個建議一經傳播,便立即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例如和他同時進入宰相班子的裴耀卿就認為如果放開私鑄錢幣這件事,恐怕那些不安分的小人就會不再農耕勞作,而去追求鑄錢所得到的利益,很可能又會出現惡錢泛濫的局面。

時任秘書監的崔沔和右監門錄事參軍的劉秩也認為鑄錢這件事本就不是平常百姓所做的事情,如果放開了,肯定是那些富有的人去幹這件事,這樣以來平常百姓永遠受制於那些富人。他們還舉出了當年西漢吳王劉濞之所以造反,就是因為私鑄錢幣的原因所造成的來反駁張九齡。

最終,在眾人的反對下,張九齡的這個建議沒有獲得通過。

我們不能否認張九齡是個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人,這一點從先前封禪大典他提醒張說注意封賞問題就可以看出,但從這件事情來看,張九齡顯然違反了新官上任的“急於知事”的原則,所謂“急於知事”是指新官上任後,在對待工作上首先要充分了解情況,努力做到將情況爛熟於心,並且有據可查。並且知事的要點一定要弄清過去的情況如何;以前是怎眼的做的;現在情況如何;未來的目標是什麽;

史書上沒有記載張九齡建議不必私鑄錢幣的理由是什麽,但從眾人的反對和這個建議最終被駁回的結果來看,這個建議的確很不成熟,這件事情雖然沒有影響張九齡日後的升遷,但從這件事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張九齡的弱點的,那就是內心有一種自負之感。

這種感覺來自於他那超越常人的文采,同樣也來自於他那先前頗為一番風順的仕途經歷,沒有經歷過宦海風浪的張九齡此時或許沒有想到,前方等待他的將是一個又一個政治旋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四月,張九齡被任命為中書令,裴耀卿為侍中;與先前的宰相班子兩個人支撐門面不同的是,這一次李隆基又將一個人充實到了進了宰相班子。

這個人就是時任禮部尚書的李林甫,和張九齡的清高自負相比,李林甫堪稱是一個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高手。

讓張九齡想不到的是,他的二次仕途旅程,最終就是斷送在這個與他一同進入宰相班子的同僚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