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損俱損

蕭嵩實在沒有想到韓休居然這麽生猛,歸根到底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對韓休先前的經歷並不十分了解,其實細數韓休的履歷,他當過左仆闕,也就是說是諫官出身,試問諫官哪個不是敢言的主兒?第二個原因則是蕭嵩和韓休的性格截然相反。

這也是蕭嵩在內心深處對韓休有意見的關鍵所在。在外人看來,蕭嵩因為武官出身,可能更加粗狂;而韓休則是文臣,應該更加溫婉一些。

事實上這兩個人的性格如果反過來,反而更加準確。蕭嵩其實是個處事圓滑,典型的官場老油條;韓休卻是個堅持原則,剛正不阿的人。

所以綜合各種原因,也就注定了蕭嵩和韓休肯定是不能融合的。

當韓休頂撞李隆基的時候,蕭嵩就意識到當初舉薦韓休進入宰相班子是個錯誤的選擇,因為這樣的人實在不好駕馭,但是現在自己又不能立即將韓休踢出去,如果那樣無異於等於煽了自己的耳光。

所以,蕭嵩的策略只有等,等待機會的出現,等待韓休出現紕漏。

這種等待注定是熬人的,因為彼此性格和處事方式的差異,其實韓休對於蕭嵩的很多做法也很是不屑,這讓蕭嵩很是不爽。

蕭嵩喜歡巴結有權勢的宦官,韓休嗤之以鼻;蕭嵩喜歡為李隆基歌功頌德,韓休認為他虛偽,總之蕭嵩在官場上所做的在別人看來全都很正常的一切,在韓休的眼裏就顯得格格不入,而韓休的性格和經歷又注定使他不會像盧懷慎、源乾耀那樣甘願做個好好先生,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韓休的不滿情緒漸漸的顯露出來。

據史料記載,韓休經常當面奚落蕭嵩,說他是個沒有原則的人,更有甚者還經常在李隆基面前揭蕭嵩的短,這讓蕭嵩倍感尷尬。很多人都認為韓休是一個不懂得的感恩的人,他能夠進入宰相班子全賴蕭嵩之功,現在即使看不慣蕭嵩的所作所為,至少也不應該當眾發飆,最起碼應該讓老領導的面子過的去。

在我看來持這種看法的人,其實根本沒能換位思考的站在當時的環境去分析這個問題。韓休能夠一路升遷走到今天,絕不是靠痛罵大臣、頂撞皇帝走過來的,以韓休的智商不會不懂得官場的規則,蕭嵩作為他的舉薦人,他難道會不知道應該照顧蕭嵩的面子?

事實上,韓休之所以如此對待蕭嵩,其本身的性格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得通,最多算是個誘因,而隱藏在背後的,其實皇帝對韓休的看重。

資治通鑒上記載說,韓休進入宰相班子後,每當李隆基在皇宮內舉行各式各樣的宴會及在苑舉行狩獵活動時,往往都會下意識的對手下人問韓休是否知道自己在幹什麽,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隆基對於韓休是一種敬畏的態度,和當年李世民對魏徵的態度頗為相似。而李隆基每次問完之後,韓休的諫書都會在第一時間送到李隆基的面前,李隆基不用看也知道又是在勸自己不要鋪張浪費、追求奢華生活之類的話。

那些善於逢迎的太監們知道李隆基作為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一個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本能的對韓休的諫書有一種排斥心裏,所以在李隆基面前吹風說自從韓休做的宰相,陛下比以前瘦了很多,應該立即將韓休趕走。

而李隆基的回答卻出乎了這些人的意料:朕雖然比以前瘦了,但天下的百姓一定比以前肥了,蕭嵩雖然每次都順著我,但朕每天睡的並不安穩;韓休的話雖然不中聽,但是朕睡的安穩,用韓休並不是為了朕,而是為了大唐!

從這個事例我們明顯看出,對於韓休的性格以及品性,李隆基其實是有著很深了解的,從李隆基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韓休的工作作風是肯定的,甚至是一種推崇。

所以我始終認為,韓休不斷奚落蕭嵩,是因為韓休知道自己的這種作風皇帝是認可的。而透過史料,我們還能知道蕭嵩雖然厭惡韓休,但史料上並沒有他和韓休當庭爭辯甚至是暗戰的記錄,蕭嵩並不是怕韓休,而是他擔心一旦得罪了韓休,那個坐在皇帝寶座上的人不知道會是一個什麽態度。

但韓休的做法顯然有些過火,皇帝雖然肯定你的工作作風,但如果破壞了團結,這是任何一個皇帝所不願看到的,然而韓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這裏他的性格因素就凸顯出來了。

面對韓休的緊逼,蕭嵩顯的很仿徨,每次在李隆基面前,當韓休直面頂撞他的時候,他都是默默無語,因為他始終在觀察李隆基的的態度,通過幾次認真的觀察後,他發現李隆基對韓休這種絲毫不考慮別人感受當堂庭爭的方式也有些不滿。

於是,一個將韓休踢出宰相班子的計劃,在他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他的這個計劃名叫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