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惠妃的等待

自從開元十四年(726年)謀求皇後之位受阻以來,俯仰之間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雖然這十年中,武惠妃過著具有皇後之實的生活,但在那個注重名分的時代,一個女人是可能不在乎名分的,更何況一個年輕女人的十年,意味著青春已經遠逝,歲月的印痕開始清晰的浮現在面龐。

武惠妃雖然感到自己在後宮的地位穩如磐石,但歷經十年而沒有登上皇後的寶座,又讓她時常忐忑不安,因為她深知李隆基是一個多情風流的皇帝,自己憑借美麗的容貌而受寵,但終有一天那美麗的容顏會隨風消逝,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的經歷已經是最好的證明。

此時已近中年的武惠妃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二次謀求登上皇後之位。

十年前的那場鬥爭依舊歷歷在目,冷靜分析眼前的局勢,她感到阻礙自己登上皇後寶座的依然是十年前的老問題——太子問題。

大臣們反對的理由也是太子已經確立,如果武惠妃當了皇後,那太子的地位十分尷尬,因為武惠妃自己也是有兒子的。

就是這個問題,讓武惠妃足足等待了十年,但這個問題顯然不是時間能解決的問題,因為太子李瑛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將近而立之年,而且聰穎好學,才幹俱佳;如果不出意外,他未來一定是皇位的接班人,而武惠妃到那個時候只能是作為先皇的寵妃,相當年武則天一樣,被勒令出嫁為尼。

一想到這些,武惠妃不免膽顫心驚,但目前她似乎並沒有任何辦法來扭轉這個局面,也效仿當年武則天攀上太子李治這個大樹嗎?似乎沒有這個條件,所以目前她能做的只有等待,和祈禱上天能夠眷顧她這個等了十年之久的人。

然而或許武惠妃都沒有想到的是,她的祈禱真的應驗了。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幾乎就在李隆基公開和張九齡翻臉的同一時間,太子李瑛犯下了大錯!

李瑛是李隆基和趙麗妃所生,李隆基剛即位時,趙麗妃正受到寵幸,加上王皇後沒有子嗣,所以被立為太子。李瑛是個頗具才幹的人,一向謹小慎微,恪守本分。但是由於母親趙麗妃早在王皇後被廢之前就已經去世,再加上後來武惠妃受寵,所以李瑛的這個太子當的並不舒服。

原因只有一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是當時所有皇子最受寵的,從感情角度來講,李瑁的待遇事實上已經超過了李瑛,要不是”儲君不可輕易廢立”的觀念深入人心,恐怕誰當太子還是說不準的事兒。

有了這樣的一種心結,李瑛很容易在諸多皇子中找到志同道合者,其中皇甫德儀所生的鄂王李瑤和劉才人所生的光王李琚,他們和太子李瑛關系最好,不僅因為共同嫉妒李瑁的受寵,更因為三個人的母親全都因為武惠妃的出現,而受到父皇李隆基的冷落。

事實證明,哥仨的共同經歷和共同指向的目標,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讓他們三個結成了小派系,這在充滿爾虞我詐的內宮深處,其實是很危險的,最關鍵是由於年輕人的閱歷淺薄,很容易出現情緒化的波動。

據史料記載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經常聚在一起暗中發泄牢騷,表達對李瑁和武惠妃的不滿,這種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傳染到了太子李瑛的身上,從身份角度來看,李瑛其實是不應該過多理會兩個弟弟的態度的,如果李瑛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他甚至應該制止兩個弟弟的言行。

然而李瑛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件事所帶來的危害,甚至他不假思索的也向兩個弟弟傳達了同樣的不滿情緒。

沒有經歷過你死我活的殘忍搏殺,沒有人生大風大浪的侵襲,他們不懂得失去母親受寵這強有力的支點後,在某一個暗中角落,那些政治投機分子,早已經用凜冽的目光覬覦他們很久很久了。

駙馬都尉楊洄就是緊盯三兄弟最積極的人,因為他的老婆鹹宜公主是武惠妃的女兒。

《資治通鑒》記載:開元二十四年歲末,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聚於內第,皆以母失愛而有怨言,駙馬都尉楊洄尚鹹宜公主,常伺三子過失以告惠妃。

“常伺三子過失以告惠妃”這句話,同時也證明了三兄弟的一舉一動早已經被楊洄盯上,只是以前的那些事兒都不足以構成殺傷力,但楊洄堅信,這一次如果運作得當,三兄弟將永無翻身之日。

如此看來,三兄弟的政治敏感性實在不是一般的差,我們只能說和那些官場老手相比,孩子!你們還是太年輕。

雖說年輕沒有失敗,但有的時候失敗一次需要用一生去埋單!

很快,楊洄將三兄弟聚在一起宣泄不滿情緒這件事兒,暗中報告給了武惠妃,並同時為武惠妃出招,千萬不可錯過這個好機會,一定要充分發揮出枕頭風的強勁作用,一舉擊沉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