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波攻擊

由於是太子李亨的嫡系,對於李林甫的過分專權,皇甫惟明心中著實不平,所以這次入京獻捷,專門利用韋堅倒戈事件大做文章,在面見李隆基時,不斷稱贊韋堅的才能,並含沙射影的詆毀李林甫。

但事實上,他並沒有仔細分析事情的厲害關系,他所說的話,李隆基內心並不接受,倒不是因為皇甫惟明說的沒有道理,而是因為他的身份以及和太子李亨的關系。

以李隆基的智商來判斷,李林甫的專權他是十分清楚的,甚至可以說李林甫的專權是李隆基的傑作也不為過,對於皇帝來講,誰專權無所謂,只要對我衷心,在我的領導下認真的幹事兒就行。換句話說,李隆基這個皇帝當時是能駕馭李林甫,在李隆基看來,李林甫並不存在威脅。

但太子李亨呢?

從血緣關系角度來講,李隆基和李亨的關系,李林甫完全無法相比,但除此之外,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唐朝自建國以來,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基本是代代上演,從這一點來看,要說李隆基內心沒有陰影那是不可能的。

何況太子李亨背後的支持者是邊將,皇甫惟明這樣的人作為地方節度使掌管數十萬兵馬,在我看來,李隆基當時的內心處於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面是李亨作為三子被殺之後的儲君,沒有在合適的人選,所以李隆基必須要維護。另一方面,李隆基的內心其實也對李亨有所忌憚。

矛盾的心裏促使李隆基的內心形成一種膠著狀態,哪個想法占據主導,則要看客觀形勢的變化,不過很不幸的是,這次皇甫惟明不知深淺的站了出來,他一定想不到他的做法不僅沒有為李亨帶來任何幫助,反而差點將裏亨推向的絕境。

當皇甫惟明在李隆基面前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後,李隆基雖然沒有接受,但並沒有采取任何不利於李亨的方法來制衡他,但老狐狸李林甫怎麽能錯過這個好機會,皇帝陛下朝堂之上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很長時間以來李林甫已經全都摸透其含義,現在皇帝陛下沒有肯定皇甫惟明所說的一切,那就意味著皇帝陛下內心肯定有想法。

所以,李林甫決定利用李隆基的猜忌之心,開始了一場旨在一網打盡太子李亨極其黨羽的行動。

天寶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長安城中人們正在歡度著上元佳節。入夜十分,太子李亨和皇甫惟明等人出宮到長安街賞燈,走到半路時,正好碰到韋堅,雙方在一通寒暄之後,一起在大街上賞燈,本來一起渡過上元佳節事件很令人愜意的事情,但完事兒之後應該各回各家,可是韋堅和皇甫惟明在賞燈之後,背著李亨又一同前往景龍觀,雙方在道士的居住室裏暢談了很長時間。

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兩個人究竟談了什麽,但這種私會於密室的行為本身就讓會讓人產生聯想,更何況他們的行為早已經被李林甫盯上。

在皇甫惟明剛一進京的時候,精明的李林甫立即派出親信時任禦史中丞的楊慎矜暗中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所以這次皇甫惟明和韋堅的私會,被楊慎矜盯了個正著。

當李林甫得到楊慎矜的報告後,他覺得扳倒李亨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他立即秘密上奏李隆基,誣告說韋堅以外戚的身份與邊將皇甫惟明結謀,共同想擁立李亨。

李林甫的誣告之詞可謂陰險至極,外戚、邊將、結謀、擁立太子;李林甫堅信每個詞匯都會跳動李隆基那顆敏感的神經,這次一定會借助李隆基的力量,將李亨極其黨羽一網打盡。

但出乎李林甫意料的是,李隆基只是將韋堅和皇甫惟明以離間君臣的罪名,將兩個人貶到偏遠地區去做太守,除此之外再無更大的動作。

通過李隆基的反應,我們可以印證上述李隆基的那種矛盾心態,顯然李隆基是知道李林甫的報告是有誣陷色彩的,但皇甫惟明和韋堅私會是卻有其事的,一個外戚,一個邊將,兩個人走的這麽近,我相信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心生猜忌的,所以李林甫的報告,李隆基首先必須要肯定,而且還要做出處理好此事的一種姿態。

但另一方面,李隆基是一日殺三子事件的制造者,在那場鬥爭中,李林甫當時是主張立壽王李瑁的,只是最終李隆基選擇了李亨,這樣一來李隆基等於將李林甫推向了李亨的對立面,在宮廷政治鬥爭中,一旦雙方成為對立面,再想化幹戈為玉帛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李林甫和李亨的矛盾,李隆基是心知肚明的。

李隆基雖然明知道李林甫的上奏明顯誇大其詞,但他必須要給這個支撐整個朝廷運轉的首席宰相一個交代,這也算是一種愛護,但他同時又不能給李亨以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這事關大唐帝國未來的國運,他雖然內心忌憚李亨,也只能是旁敲側擊的將皇甫惟明和韋堅拿下,為李亨敲響下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