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怛羅斯之戰

1、野心

盛唐的天寶年間,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也進行了多次的對外用兵。盡管此時李隆基已日益沉醉於酒色之中,不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繁榮的社會表面下也隱伏著嚴重的危機,但大唐至少在那時還是“大”唐,當時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強國。

唐朝在高宗李治時期疆域達到極致,東、西突厥汗國先後被唐朝所滅,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於闐等西域小國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滅國。唐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鎮——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為核心的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坐落在龜茲鎮,盡管很多正統的世界史學家大都認為安西都護府轄境不能算唐帝國的正式領土,只是唐帝國的外圍保護國而已,但直到開元、天寶年間,這一帶始終處於中華文化圈之內,受中國文化影響,如果從文化層面來講,說那片地區屬於大唐也並不為過。

到了李隆基時代,帝國不斷維護先輩們打下的領土,從東方的白山黑水到西邊的黃沙之土,都留下了大唐鐵騎的印痕,在這之中帝國最重視的當屬安西都護府的利益,事實上在那片土地上不斷上演著攻戰殺伐,而當時最能和大唐相抗衡的無疑是安息地區南部的吐蕃。

大唐和吐蕃的關系可謂是分分和和,關系最好的時期當屬文成公主身在那裏的三十年,但是自她去世後,兩個國家又開始彼此產生摩擦,吐蕃時常覬覦大唐的物產,常年騷擾唐境,而唐朝雖然總是能不斷打退吐蕃的進犯,但吐蕃這種癩蛤蟆爬腳面——不咬人惡心人的做法,讓唐朝很是頭疼。

大唐為了確保長安的安全,在很久以前就決定,通過占領河西地區控制青海,進而通過占領西域來分吐蕃(今青藏高原)帝國的兵力,使其不能並兵向東擴張而已,唐代名將郭元振就這個問題和吐蕃大將論欽陵談判過,他說如果吐蕃放棄青海,唐帝國就放棄西域。

當然這只是為了政治利益在談判桌上一種表現出的一種姿態而已,事實上唐朝和吐蕃無論是誰都不會放棄通過奮爭得來的土地。

所以,戰爭依然不斷!

唐朝和吐蕃就是在這種打打談談之中走過了很多年的時間,而每次爭鬥吐蕃要麽直接進犯唐境,要麽就是通過壓制西域某個小國,來達到向唐朝施壓的目的。

天寶二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要道,於是西北二十余國皆臣服於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進貢。時任四鎮節度使的田仁琬曾三次討伐均未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不得不派出新的人選去西部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一生極具悲情色彩的高仙芝就此登場。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根據史學家的考證他可能是高麗王室的遺族,父親高舍雞在河西(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從軍,雖然軍功顯赫,升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可是身上一直穿著帶有奴隸標志的衣服。直到兒子高仙芝後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高氏才脫離奴隸身份,步入軍事貴族的行列。

根據史書的記載,高仙芝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精通騎射,驍勇善戰。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跟父親一樣當上了將軍,高舍雞看到兒子氣度儒雅,還擔心他守不住軍功,高仙芝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始終馳騁在大唐帝國西部的邊境,成為大唐西域的守護神。

這位勇敢的中國將軍,行軍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比之漢尼拔、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不知要超過多少倍。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

不可否認,高仙芝是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斯坦因的褒獎絲毫不過分,但他同樣具有明顯的缺點,在他身上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貪婪和暴躁!

讓他想不到的是,後來正是他的這個缺點使大唐帝國永遠喪失了在西域之外的利益,也為他悲劇的結局打下了伏筆。

高仙芝於天寶六年(747年)被李隆基任命為行營招討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他從安西出發,僅用百余日便到達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連雲堡地勢險要,而且有將近一萬吐蕃軍防守,但高仙芝指揮下的唐軍作戰神勇,半天時間便攻占了該城。此後高仙芝率兵繼續深入,越過險峻的坦駒嶺,進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後,唐軍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天寶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軍,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