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平息宦亂(第4/10頁)

事情的起因源於冤殺來瑱事件。

來瑱,邠州(今陜西彬縣)永壽人,唐朝名臣,以忠義聞名,曾任北庭行軍司馬,後經拾遺張鎬推薦,在天寶初年“智謀果斷、才堪統眾”,進士及第從而踏上仕途之路。

安祿山造反後,來瑱死守潁川,箭法高超,敵兵應弦而倒。叛軍又派降將、來瑱父親的部下畢思琛勸降。畢在城下憑吊來父。來瑱不領情,派眾將沖殺出城,殺敵甚眾。安祿山部下開始畏懼來瑱,稱其為“來嚼鐵”。

乾元二年(759年),來瑱移鎮河西,改任陜虢節度使兼潼關防禦團練鎮守使。次年,再改任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上元二年(761年)春,來瑱擊破史思明余眾於魯山,再戰汝州斬首萬級。

來瑱雖然英勇善戰,智謀果斷,但其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傲慢。

隨著自己不斷創建軍功,來瑱逐漸開始翹起了尾巴。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下詔讓來瑱回朝述職,來瑱居功自傲,讓將士以平叛戰事緊張為由,上表請求挽留自己,結果李亨只得無奈讓他回去,但來瑱這種做法是紙裏包不住火的,李亨知道後對他非常不滿,行軍司馬裴奰趁機上表參其有不臣之心,說來瑱善謀而勇,恐後難制,即除之可一戰擒也。

當時李亨雖然認為裴奰說得很有道理,但他並沒有下定決心就此除掉來瑱,並且隨著李輔國突然發動兵變,以及李亨的去世,除掉來瑱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李豫即位後,並沒有忘記除掉來瑱這件事,雖然表面繼續優待來瑱,任命其為襄州節度使、奉義軍渭北兵馬使,但暗中卻讓裴奰伺機除掉來瑱。

裴奰率軍自均州東下,來瑱知其來意不善,也不想束手就擒,因此率兵迎擊。雙方在谷水北相遇,裴奰兵發箭射擊,來瑱手下大將薛南陽以三百騎繞出其後,突然攻擊,來瑱又從正面沖擊,裴奰大敗,被俘送京師。

由於一時殺得興起,來瑱雖然當時出了一口惡氣,但當他冷靜下來後,知道闖了禍,於是入朝謝罪。李豫念及他有功於社稷,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山陵使。

按說這件事情隨著皇帝陛下的不予追究,應該到此為止,但來瑱偏偏和程元振不和,原因是程元振曾經求來瑱辦過事情,來瑱因為瞧不起程元振所以置之不理,這樣一來程元振便懷恨在心。

程元振和裴奰的觀點一樣,認為來瑱有不臣之心,絕不能留,但他的出發點和裴奰卻完全不同,裴奰完全是為朝廷著想,而程元振則是為了公報私仇。

所以這次來瑱來京城,程元振豈能讓他再回去,雖然皇帝陛下已經不再追究來瑱,但程元振卻發誓一定要借皇帝之手除掉來瑱這個眼中釘。

想來想去,程元振決定采取“誣告”這種屢試不爽的招數。

應該說程元振還是很能洞悉人心的,他十分清楚皇帝陛下最反感什麽:八年的平叛戰爭讓大唐帝國國勢衰微,李豫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向叛軍屈膝投降的人,以及與叛軍同流合汙反叛朝廷的人。

看準了這一點,程元振的誣告之詞隨即而來。

“陛下!來瑱雖然已經謝罪,但奴家認為這個人還是不能饒恕。”

“哦?為什麽?”

“陛下其實並不知道來瑱曾經和叛軍做過什麽,我相信陛下要是知道了,一定不會饒過他的。”

“有這等事?那你和朕說說來瑱曾經做過什麽。”

“陛下知道王仲升為什麽會被俘嗎?”

“為什麽?”

“那是因為來瑱和叛軍串通一氣,致使王仲升沒有防備所以被俘,先帝在世時,裴奰曾經說來瑱有不臣之心,就是指的這件事。”

程元振拿準了李豫的死穴,知道李豫聽完後一定會勃然大怒,所以他的這幾句話等於宣告了來瑱的死刑。果然,李豫聽完後直接下令削除來瑱的官爵流放播州(今貴州遵義),後來又下令賜死於途中。

來瑱之死雖然讓程元振報了私仇,但任何人都沒有想到這件事居然在來瑱據守的襄、漢地區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其部眾聽到來瑱被殺後,全都齊聚襄陽,共推來瑱的部將梁崇義為帥,並聯名上疏李豫,要求為來瑱平反,並為其立祠。

當時的形勢可謂劍拔弩張,如果李豫不答應這些部眾的要求,以梁崇義為首的襄漢守軍大有反叛的跡象,本來就已經被安史叛軍搞得焦頭爛額的李豫不希望因為這件事又起戰端,最終不得已下令以功臣的禮節改葬來瑱,並任命梁崇義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留後。

李豫實在沒有想到來瑱事件最終居然會差點生起戰事,憋了一口氣的他將所有的怨氣發泄在了程元振身上,但更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件事的輻射力度遠遠不止於此。當諸鎮節度使知道來瑱被殺的消息後,無不大為震驚,這些人在朝廷宣他們入朝時,均以害怕被程元振進讒為由而不敢奉詔。